中國國內資金面生死一線,根源何在?(圖)

【看中國2017年9月2日訊】最近,國內金融市場上的資金面似乎越來越緊張。由於這次資金緊張的狀況持續時間長,資金面供不應求的狀況非常明顯。8月29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全面走高,隔夜Shibor上漲7.10個基點至2.9220%,創下2015年4月以來新高。

資金面緊張,在中國這兒,似乎是最不應該發生的事情……

原因是,中國的貨幣存量巨大。8月15日,中國央行公布的2017年7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2.9萬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個和1個百分點。2017年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68.01萬億元,同比增長13.2%。

廣義貨幣M2增速雖然下滑了,但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仍在高速增長,而且,M2增速雖然下滑了,但與美國相比,高達162.9萬億元的餘額,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存量數據。筆者查了一下美聯儲發布的威廉亚洲官网 數據,截至7月末,美國未經季節調整的M2餘額為13.5487萬億美元,中國的M2餘額折算成美元約為24.286萬億美元,是美國同期的M2餘額的1.79倍。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小於美國的。

那麼,資金面為何如此緊張呢?

其一,跨月開始資金面容易進入週期性緊張,而9月份,2萬多億元同業存單到期,這是比較大的衝擊,許多銀行不得不提前做準備,這使得流動性緊張的狀況仍可能繼續。

其二,最近,央行在公開市場以淨回籠資金為主。央行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央行已經行走在加息的路上,歐央行也在開始考慮退出寬鬆政策,事實上,結束自金融危機後的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是各大經濟體的共識,也是大勢所趨。在這種大背景下,央行也不得不想辦法控制流動性、著手金融去槓桿和加強金融監管。

其三,最根本的是,外匯佔款持續下降。外匯佔款是指本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佔款。但是,由於內外環境的變化,外資進入減少,而資本外流問題突出,這使得中國的貨幣發行機制受到了影響。雖然,中國的貨幣發行機制相比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著更大的「伸縮性」,在某種情況下,可以不受外匯佔款的約束而直接增加貨幣供給。但是,外匯佔款的減少會加大貨幣投放的難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削減貨幣投放,無疑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中國外匯佔款由2001年初的1.46萬億元人民幣猛增到2014年年末的27萬億元,此後,外匯佔款逐步下降,到今年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餘額僅為21.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末大幅度減少了5萬多億元。由此同時,外匯儲備也急劇下滑。


近期美元的人民幣匯率走勢K線圖(網路圖片)

在美元因川普(特朗普)的內外政策處於調整階段的情況下,為了阻止資金外流,央行獵殺人民幣空頭,助推人民幣升值。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居民和部分企業的情緒被逆轉,他們手中的外匯被成功誘出換回人民幣,而更多有實力的企業或者個人,反而藉助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絕佳時機加速資本外流!

這一點,從結售匯上可以看得很清楚。7月,結售匯逆差超過1,000億元。這意味著,追買美元的趨勢並未從根本上逆轉。雖然,外匯儲備在增加,但這很大程度上是非美貨幣對美元上漲導致的重新估值所致。如果剔除這個因素,外匯儲備其實仍然在減少。

除了這些因素,貨幣流動性的偏好可能也是一個因素。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屬性,這一點在中國尤其如此。相對於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艱辛和較低且不穩定的回報,資金更傾向於投機,這使得資金往往向虛擬經濟領域集中——這種狀況是導致實體經濟經常面臨流動性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巨大的存量資金,這本身就是通貨膨脹的巨大隱患;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流動性不足。對於央行來說,一方面,要服務於經濟增長,保持貨幣的適度寬鬆;另一方面,又要加緊去槓桿。兩個完全相反的任務,同時讓一個部門來完成,這種現實的困境,何其難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時寒冰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