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為萬物皆生於虛無。(圖片來源:Pexels)
此篇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套敵戰計,其中「無中生有」是此套計之首,是指「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意為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段來欺騙敵方,混淆其判斷與決策,我方再迅速採取真實的行動擊潰敵人。
第七計「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之語源自源於《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家認為萬物皆生於虛無;後世轉其為貶義詞,指無其事而憑空捏造,以達到其目的。
軍事運用此計可說是「險策」,約可分三步驟:一、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二、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三、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操之在我。
「無中生有」史例一 張巡智保雍丘城
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不肯投敵,他率領數千人的軍隊苦守雍丘城(今河南杞縣),叛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前往圍攻。敵眾我寡之際,雍丘城中箭矢卻趕造不及,張巡憶起諸葛亮「草船借箭」之計,即命軍中士兵紮出千餘個草人,在夜幕之中,將披上黑衣的草人垂墜於城牆外。
叛將令狐潮見狀,急命部隊萬箭齊發,張巡便獲敵箭數十萬支。天明後,令狐潮知道中計而氣急敗壞。隔日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垂墜草人,敵方士兵見狀大笑,並大呼識破詭計。張巡見敵人已無防備之心,就迅速降下五百名勇士,潛入敵營攻其措手不及,再率部隊衝出城,殺得敵方大敗而逃。
「無中生有」史例二 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
謝玄以精兵奇策打敗了苻堅的大軍。(圖片來源:神鵰俠侶視頻截圖)
在五胡時代中,前秦皇帝苻堅企圖率戎卒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併吞有長江天險的東晉,並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就可使長江水斷流!」此一豪語,即成為了成語「投鞭斷流」。
當時東晉有良相謝安、名將謝石、謝玄等人,尤其是謝玄的「北府兵」屢屢獲勝。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攻打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其精兵奇襲策略使秦軍敗戰,秦兵爭先恐後橫渡淮河逃命。謝石立刻率軍直抵淝水東岸,並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與其弟苻融登上城頭,遙望東晉軍隊佈陣嚴整,將士精銳,心中驚慌的連淝水東面八公山上搖動的草木都看著像埋伏的晉兵一般。
因晉軍兵微糧少,不宜久戰,謝玄想出激將法,派使者去見苻融:「若秦軍想決戰,就讓我軍渡過淝水,再一決勝負?」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過河半渡時,再以騎兵衝殺取得勝利。不料,秦兵一撤退就陣勢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混戰中,符堅被飛箭射中,苻融被斬殺。謝玄同時安排間諜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人馬奔逃,互相踐踏及投水而死的人多到無法計算,肥水也因此而流不動。
在逃亡的路上,秦兵極度驚慌,只要一聽到風聲或鶴鳴,都懷疑是東晉的軍隊正在追殺他們,而恐懼不已。於是,更拼命在草野中逃跑,露天而眠,加上饑寒交迫,當回到前秦時,只剩下原來兵力的一兩成,也就是大約損失了七十萬人。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