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就描寫黑風洞妖怪「趁火打劫」,拿走了唐僧的錦襴袈裟。(圖片來源:Pixabay)
本計原文為「敵害之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運用於軍事上指:當敵方處於危險混亂之時,我們就要乘機出擊,制服對手,就勢而取勝。在《戰國策・燕策二》中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是「趁火打劫」的具象體現。
黑風妖「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之際,去搶奪人家的財物。此語源自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第十六回:話說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晚,他與大弟子孫悟空到一座寺廟投宿。廟中金池老方丈覬覦唐僧的錦襴袈裟,於是假借袈裟去欣賞,內心卻想據為己有,便叫人在禪堂外擺放柴火,準備放火燒了師徒兩人。悟空發現後,暗暗從廣目天王那借來寶物「避火罩」,罩住唐僧與白馬,還施法招來大風陣陣,反將寺廟燒得破瓦殘礫,而他們卻在熊熊大火中安然無恙。
這時,黑風洞妖怪被火光驚醒,他與老方丈素有交情,便駕着黑雲要前去幫眾僧救火。火光中,見方丈房中有一透出道道霞光的包袱,打開一看,是一件錦襴袈裟,妖怪剎時見寶財動心,救火之意頓失,揣着那袈裟,趁火打劫的回到山洞。後來「趁火打劫」之語義擴大到凡是乘人之危,從中取利者都可以使用。
「趁火打劫」史例一 句踐趁亂滅吳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打仗多年,先是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他只好對吳王俯首稱臣,並每天以臥薪嘗膽來提醒自己亡國的教訓。他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被夫差放回越國,越國經過二十年富國強兵的措施後,終於完成備戰工作。
反觀吳王生活淫靡、大興土木、重用奸臣、不聽諫言,更殺了一代名將伍子胥,加上國內長期乾旱讓作物枯死、河川乾涸,人民到了無糧無水的地步。吳王夫差仍然驕傲狂妄的認為自己能當上東周諸國的霸主,而帶著國內精兵與各國諸侯在黃池會盟。越王句踐看見機不可失,就大舉進兵,將吳國給消滅了。
「趁火打劫」史例二 闖王放火 滿清打劫
多爾袞「趁火打劫」,滅了明朝。圖為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朝服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朝末年,國內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西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占京城,自稱闖王,建立起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部隊進京之後,被勝利沖昏頭腦,李自成開始屠殺功臣,手下都忙著搜括、享樂。明朝鎮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原看明朝大勢已去,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但李自成部隊抄了他的家,使他父親吳襄自殺,還擄了他的寵妾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清朝的多爾袞,打開城門引兵入關,想借助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
七歲即位的清順帝,當時尚幼,故朝廷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袞的手上,而早就對中原虎視眈眈的他,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在清軍和明朝降兵的合擊之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節節敗退,只用了短短的幾天時間,就攻打到北京城,趕走了李自成。
多爾袞文治、武功無所不行,志得意滿的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下了清朝的基業。這個由李自成放的一把火,就讓多爾袞「趁火打劫」的將自己與明朝滅了。
責任編輯: 輕描淡寫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