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淩晨突然醒來輾轉反側怎麽辦?古人的睡眠真相(圖)

 2025-05-22 11: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睡眠
睡眠養生。(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揭開睡眠的真相: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的迷思

你是否曾經在淩晨一點突然醒來,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於是你開始數羊,卻越數越清醒,焦慮感油然而生,心想:「明天還怎麼上班?」或者你聽說過,連續睡滿八小時是健康的「金科玉律」,如果中途醒來,或者沒睡夠八小時,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傷害了身體,甚至加速衰老?更誇張的是,網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膽經活躍」的時間,必須入睡,否則身體會「垮掉」。這些說法讓許多習慣熬夜的年輕人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離死不遠了」。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些所謂的「睡眠常識」可能完全錯誤呢?事實上,關於睡眠的真相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也更有趣。讓我們穿越時空,結合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發現,揭開被現代生活掩蓋的睡眠真相

一個不可思議的案例:不眠的匈牙利士兵

故事從1915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位名叫保羅·科恩(Paul Kern)的匈牙利士兵在戰場上不幸被子彈擊中頭部,子彈從太陽穴穿入,摧毀了部分額葉。按常理,這種傷勢足以致命,但令人震驚的是,保羅不僅奇蹟般地存活下來,還獲得了一種堪稱「超能力」的特質——他完全喪失了睡眠的能力。在接下來的35年裡,他再也沒有睡過一次覺!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不眠」狀態並未對他的生活造成明顯負面影響。在生命的頭30多年裡,保羅的精神狀態極佳,生活與常人無異,該吃吃、該喝喝,直到晚年才開始出現頭痛等輕微神經系統症狀。他的案例成為醫學界的未解之謎。科學家知道睡眠有助於大腦清除毒素、處理記憶,但為什麼這些過程必須在無意識的睡眠狀態下進行?為什麼保羅·科恩能夠35年不睡覺,卻依然保持健康?現代醫學至今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然而,當西方科學家為此爭論不休時,一本來自中國的古書或許早已提供了線索。成書於唐代的《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位終南山的修行者,無論白天黑夜都不睡眠,卻依然神采奕奕。這不禁讓人思考:古人是否早已掌握了某種超越現代認知的睡眠秘法?

雙向睡眠:被遺忘的古老智慧

為了進一步探索睡眠的真相,我們來看看一位西方學者的發現。1990年代,美國歷史學家羅傑·埃克齊(Roger Ekirch)在研究《夜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Night)時,意外發現了中世紀歐洲的睡眠模式與現代截然不同。在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後,他收集到2000多條記錄,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中世紀的歐洲人並非像我們這樣「一覺到天亮」,而是遵循一種「雙向睡眠」(biphasic sleep)模式。

這種模式是這樣的:天黑後(約晚上7點到9點),人們會先睡一覺,持續3~4小時,然後在淩晨11點到12點左右自然醒來。這段清醒時間被稱為「中夜」(the watch),人們會在這段時間從事各種活動:餵牲畜、做家務、祈禱、反思過去、計劃未來,甚至串門聊天。更有趣的是,16世紀的法國醫生洛朗·儒爾(Laurent Joubert)認為,這段中夜清醒時段是最佳的受孕時間,據說在此時受孕的孩子,女孩會更漂亮,男孩會更聰明。隨後,人們會在淩晨2點到3點左右回到床上,進行第二次睡眠,直到清晨起床。

埃克齊的發現顛覆了我們對睡眠的認知,但這種雙向睡眠模式並非歐洲獨有。讓我們將目光轉向中國宋朝的《清明上河圖》。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北宋都城開封的夜市規律:商鋪在三更天(約晚上11點)關門,然後在五更天(約淩晨3點)重新開張。這恰恰與中夜清醒的時間段吻合,顯示出中國古人也遵循類似的分段睡眠模式。

更令人驚嘆的是,東西方的醫學典籍在這一點上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明代太醫劉文泰在《本草品彙精要》中提到,夜間服藥需分兩次:第一次在子時(約11點到1點)醒來時服用安神藥物,順應陽氣初升;第二次在丑時(約1點到3點)醒來時服用治病藥物,利用肝經排毒之力。這與法國醫生儒爾的觀點不謀而合,認為中夜時段人體的生理狀態最適合某些活動。

中夜的秘密:創造力與決斷力的巔峰

這種中夜清醒的現象並非偶然。在中國的《黃帝內經》中,子時(11點到1點)被認為是陽氣初升的時刻,而丑時(1點到3點)是肝經最活躍的時間,肝主決斷,與思考和決策密切相關。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進一步指出,中夜時段最適合靜坐調息、冥想反思,因為此時氣血流注膽經,人的精神狀態最為清醒。

佛教經典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在《阿彌陀經》和《大智度論》中,黑夜被細分為初夜、中夜和後夜,其中中夜(11點到3點)被明確標註為「以醒思」的時間,適合冥想、反省和決策。現代科學也提供了佐證:研究顯示,人在淩晨1點到3點的皮質醇水準會自然升高,大腦的記憶區和決策區活動異常活躍,這與古人所說的「中夜決斷力最強」不謀而合。

更有趣的是,宋代文人蘇東坡的一則故事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證。在《記承天寺夜遊》中,蘇東坡記載了自己半夜醒來,見月色入戶,便去找好友張懷民散步。當時,張懷民也未入睡,兩人於是相約在庭院中漫步賞月。過去,我們可能認為這是兩個失眠者的無奈之舉,但現在我們知道,這正是北宋時期中夜清醒的常態。與現代人半夜刷手機不同,古人選擇在這段時間散步、思考,甚至創作。

為什麼我們遺忘了分段睡眠?

既然雙向睡眠曾是人類的自然節奏,為什麼現代人卻普遍認為必須連續睡滿八小時?答案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密切相關。

首先,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隨著電燈的普及,夜晚不再是休息的代名詞,人們開始延長晚間活動時間,捨不得早早入睡。同時,工廠的流水線作業和打卡制度要求工人遵循固定的作息時間,分段睡眠顯然與這種高效率的工業模式格格不入。甚至在中國,清朝景德鎮的官窯也引入了三班輪值制度,迫使工人適應連續睡眠的「新秩序」。

有趣的是,埃克齊發現,「失眠」(insomnia)這個詞直到18世紀中期才出現在英語中,恰好與工業革命和雙向睡眠的衰退同步。這表明,失眠並非人類的天然狀態,而是現代生活方式的產物。當我們強迫自己遵循不自然的睡眠模式時,焦慮和內耗隨之而來。

重新審視睡眠:古人的智慧如何啟發我們?

瞭解了分段睡眠的真相,我們是否應該完全改變現代的睡眠習慣?答案未必。現代生活的工作節奏、社交需求和科技環境,讓分段睡眠難以完全復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人的智慧毫無用處。以下是幾點啟發與實用建議:

接受中夜清醒 減少心理負擔

下次淩晨醒來時,不要急著數羊或自責「失眠」。這可能是你基因中沉睡的古老節奏在提醒你:這是思考和創造的黃金時間。你可以嘗試閱讀、寫日記、冥想,甚至進行輕鬆的創作,而不是強迫自己入睡。

靈活的睡眠模式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堪稱睡眠的終極智慧:「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意思是,當你感到疲憊(陽氣不足)時就睡,當你自然醒來(陰氣排出)時就起床。不要執著於「必須睡滿八小時」或「必須一覺到天亮」,根據自己的身體節奏靈活調整睡眠時間。

中夜的創造力利用

如果你的生活條件允許,可以嘗試利用中夜清醒的時段進行高效工作或深度思考。許多作家、藝術家和企業家都發現,淩晨的思維格外清晰,靈感爆發力驚人。

平衡現代與古老智慧

雖然分段睡眠可能不適合所有人,但我們可以借鑒其核心理念:順應身體的自然節奏。現代人可以嘗試短暫的午間小憩(20~30分鐘),或者在夜晚安排一段安靜的反思時間,來模擬中夜的清醒狀態。

終極答案:超越睡眠的束縛

回到《酉陽雜俎》中那位終南山的不眠修行者,他為什麼能不睡覺卻依然神采奕奕?答案或許在於道家的「純陽真人」理念。通過修行,他讓體內陽氣充盈,無需通過睡眠來排除陰氣。這種境界雖然聽起來像神話,但它提醒我們:睡眠的本質是為了恢復陽氣、平衡身心。只要我們學會放下執念,順應自然,無論是一段睡眠、兩段睡眠,還是偶爾的不眠之夜,都不會成為健康的負擔。

最終,《黃帝內經》的智慧為我們揭示了睡眠的真諦: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忘記那些關於「八小時睡眠」或「膽經必須休息」的標籤,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當你能做到這一點,或許就離真正的「逍遙」不遠了。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