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可以指褒獎專家過人的辨識能力。可是,當在某領域享有高名,卻出現辨識錯誤,不識得人才的情況時,難免遭人諷刺,質疑其是否空有虛名或存心掩才。
李邕鑒字,前後不一
唐代封演的筆記小說《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李邕鑒字〉的故事,隱約暗諷了李邕鑒賞高才者的書法的能力:
蕭誠致力於練習書法,李邕總說自己會鑑別書法,兩人當時都在南部地區。蕭誠有次寫了書法,就將稱意的作品呈現給李邕鑑賞。可是,李邕總不認可。蕭誠痛恨李邕要掩蔽自己,遂故意製作了幾幅古帖,朝夕把玩著,讓作品因而變得模糊暗淡。看見作品的人,都以為那書法已經具有百年歷史了。
蕭誠向李邕請教,說:「我這裡有王右軍的真跡,珍藏保存已久,想要呈現給大匠(技藝高明者)您看。」李邕當然是欣然答應了。
蕭誠故意延遲了數十日,都沒有將王右軍的真跡拿出來。後來又討論起這件事時,李邕執意要觀賞書法,他說:「已經答應了卻又不拿出來,這難道不是誑騙人嗎?」蕭誠就命令家童返家去取作品來,可是家童卻沒有順利拿到。
蕭誠吃驚的說:「之前有某位客人來看過書法,應當是被偷拿去了。」李邕信以為真。蕭誠過了許久,才又說:「我放在某個地方,遂就這樣忘記了。」就急急令僕人回去拿。當僕人取了作品來之後,李邕反覆把玩、推究著字帖,沒有懷疑其中有詐,還說它是真跡,自己生平從未見過。在座的人都以為果真如此。
過了幾天後,蕭誠寂靜無聲的等候李邕的賓客雲集群聚後,才告訴李邕說:「您總不認同我的書法,之前呈給您的數張字帖,乃是我在年幼時所寫的作品,您為何說那是王右軍的真跡呢?您的鑑賞力又何在?」
李邕聽了,十分愕然的說:「試著再拿來看看。」等到字帖拿來時,李邕稍稍打開檢視,置放在床上,說:「仔細再看,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蕭誠有意而為 李邕鑑賞失誤
此文直述了書法家李邕雖懷名聲,但在鑑別藝術家蕭誠的書法作品上卻出了差錯。在蕭誠刻意的鋪排下,李邕犯了一大毛病,那就是先被名號頭銜給蒙蔽了辨識力,在對照前後言詞不一間,失誤盡露。
蕭誠安排說自己有王羲之的字帖,初始這一說,就已經讓李邕先產生了一個概念:字帖是出自王羲之之手。那麼,即使李邕在觀賞字帖時,覺察到有任何不妥、不合理之處,亦會因為王羲之的名聲而自然消逝。畢竟,在盛名之下,一切都會瑕不掩瑜嘛!作品既是王羲之親手寫的,還有什麼缺點能明顯到被他人看得見?「受到盛名所遮,而看不見某些事情」這類的錯誤,似乎我們大家都會犯的謬誤。唐太宗說得好:「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或許,這一例能讓我們探得自己是否具有此項毛病。
據說蕭誠善於推敲,書法造詣也好,後人對他的作品評價甚高,說是具足了獨創性。想必,蕭誠當時確實也是十分自信與自負的,否則怎敢冒充一大名家王羲之的真跡呢?他自然是在屢次得不到李邕的讚揚與認同,而心生懷疑與不滿,才決意探看李邕的鑑識能力,並以此展示自己的筆墨。或者是,蕭誠看出了李邕的其他意圖?
在蕭誠的巧妙排演之下,當他一說出「字帖非王羲之之作」的真相後,理當令早已認可的李邕愕然。隨後,已經推翻了先前既定認知的李邕,再度鑑賞字帖時,說出另一番不同論調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不過,那是李邕鑑賞力有問題,還是他原本有意打壓才華者,所以壓根不認同蕭誠的能力?
在這個故事之後,還有其他的軼聞。據說,李邕從那一次之後,再也不敢小看蕭誠及其書法了。當然,能有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敏捷的蕭誠有意而為所產生的。
參考資料
嚴傑譯注﹔周勛初審閱《中國名著選譯叢書67唐五代筆記小說》(臺北:錦繡,1993)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