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
為什麼要把人倫關係加入人際關係裡?
西方文化以科學、法律和宗教為主,比較偏重於真理的探求。
由於求真,所以重視證據、數字和事實。中華文化以道德和藝術為基石,比較著重於價值的創造。由於求善,所以重視直覺、感受和仿效。
華人講求兩把刷子,我們為了和諧,也為了關懷,常常把「依法」尋找「合理」這一把刷子暫時隱藏起來,先「搞好關係」,「以尋找門路」,設法創造彼此更高價值的收穫。只要注重道德,各憑良心,畢竟也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一般人提及人際關係,總認為那是一種「討好別人」、「奉承長上」、「講求利害」、「爭權奪利」的歪行邪道。其實這些負面的效應,都可以注入倫理道德來加以改善導正。那些圓滑、奸詐、見不得人的人際關係,嚴格說起來,那是缺乏倫理道德的不良品。
為什麼華人之間的關係 最好稱為「人倫關係」?
人際關係從幼兒的教養開始培養。西方家庭遇到兄弟姐妹吵架,父母居於「依法處理」的觀念,大多數扮演法官的角色,明辨是非。哥哥對而弟弟錯的時候,弟弟就應該向哥哥道歉;反過來也是一樣,並沒有什麼倫理上所說兄弟長幼有序的顧慮。這種教養出來的子弟,當然只有法治觀念而缺乏倫理精神。華人家庭並不如此。兄弟吵架時,父母好像不太重視誰對誰錯,往往同時責令兩人都面壁罰站。事實上父母也心中有數,誰對誰錯也不難判別。只是我們主張「大是非重於小是非」,而且「對也不見的有用」,這才如此這般,讓孩子在面壁時,體會出「兄弟根本不可以吵架」。一旦有爭吵,並不是分出是非就可以解決的。
為什麼華人之間的關係 最好稱為「人倫關係」?
對!沒有用。這是深入瞭解華人式的人際關係的最佳切入點。西方人沒有接觸到這種觀念,當然難以理解。我在對和錯之外,還更關心圓通不圓通的問題。我們固然十分厭惡是非不明的人,然而是非分明,卻不夠圓通的人,人際關係仍然不可能良好。要求在圓通中分是非,就非進一步講求倫理道德不可。我們的人際關係,隨時隨地要合乎倫理道德的標準,因此最好改稱「人倫關係」。事實上倫理可以補法律的不足,憑良心應該比遵紀守法更為可貴。
為什麼華人之間的關係 最好稱為「人倫關係」?
您的見解是對的,很對,可惜把關係弄壞了。請問這種「對」有啥用?對,把主管給氣壞了;對,把顧客趕跑了;對,部屬就是不願意配合。對,又有啥用?請記住:錯,決對不可以;對,有時真的沒有用。
想要改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只有重視人倫關係,恢復彼此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和諧,才有可能。關懷、商量、協商,是解除緊張、忙碌、寂寞的好方法。大家多試便知。建議您勇敢的走出的寂寞,拓展自己的人倫關係吧!
好的人倫關係有哪些原則?搞好人倫關係的六大原則如下:
1、合則共利,互相依存
2、同時主伴,彼此禮讓:以主、伴取代往昔的尊、卑
3、發揮潛力,能者多勞
4、憑著良心,發出善心
5、各自成長,彼此影響
6、分工合作,同心協力
人際關係有哪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務實求本
第二階段:講求不執著
第三階段:一切求合理
第一階段:務實求本
務實求本是屬於人際關係的基礎工程。我們都知道,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規規矩矩,這是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則。中華文化的第一要項,便是務實、務本。具體的表現即在誠誠實實做人。不得損害任何人,並且以誠懇的態度對待別人。
為人誠懇,做事實在,人人都歡迎。
知道自己的愚笨就是聰明人。一個人由發現自己的缺失到改變自己的行為,正是務實、務本的實踐。知過必改,是對待自己的最佳途徑。任何人要求成功,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正道,一是邪道。以務實的態度來建立人際關係,屬於正道;用欺詐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即為邪道。循正道成功,才是名至實歸,值得尊重。因歪道而成功,不過是欺世盜名,惡業滿身,徒然惹人恥笑。華人厭惡權術而喜歡藝術,便是由於藝術才是務實、務本的方式與技巧。
第二階段:講求不執著
只知道規規矩矩,如何應變?規矩是死的,必須加以靈活運用。活用規矩應以務實、務本為基礎,在不忘本的前提下權宜應變,才是變而能通。
我們最好明白,人際關係是不進則退的。如果不能隨時注意調整,久而久之,關係只會轉壞而不可能轉好。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因時、因地而制宜,才會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越來越好,才能防止越來越壞的不良趨勢。
不執著的重點,必須放在「不可不變、不可亂變」上面。不可以一心求新求變,而忘掉了根本,也不應該抗拒變革,不利於固本。有所變還要有所不變,所以稱為「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階段:一切求合理
長久以來,我們都誤解了中庸的真義,以致有些人很反感,認為中庸阻礙了我們的進步。中庸就是合理,無一事不合理叫中庸。我們一方面要求合理化,一方面又否定中庸,簡直令人難以理解。合理的抉擇,便是變的合理,也合乎中庸的要求,兩者可以說是一樣的。
中庸之道,實際上便是一切求合理,這是人際關係的最高層次。孔子說:「射箭很像君子的做人道理,射不中靶心,不怪來怪去,要反求諸己,怨自己的功夫不夠。」自己不合理,不必怨中庸,應該反過來問自己:「為什麼凡事合理對我而言會如此困難呢?」、「好比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處,必須從低處開始。」希望與大家共勉。
第三階段:一切求合理
人際關係的合理化,有賴於自己長期的培養聲望。因為華人很講道理,卻往往把道理和人連在一起。同樣一句話,聲望不夠的人說起話來,便是人微言輕,很少有人加以理會。換一位有聲望的人說起來,馬上顯的有份量。
培養聲望相當困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是比較可行的途徑。人際關係有許多地方離不開溝通,良好有效的溝通能力,正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主要方法。
上對下溝通有那七大要領?
1、多說小話,少說大話;
2、不急著說,先聽著看;
3、不說短長,免傷和氣;
4、廣開言路,接納意見;
5、部屬有錯,私下規勸;
6、態度和藹,語氣親切;
7、若有過火,事後熄滅。
上對下溝通,下往往會讓上三分;上的形勢較好,所以要多說小話,少說大話。使下覺的和藹可親而願意接受。上級尊重部屬,讓部屬先發表意見,管道大多能夠暢通。
由上而下的溝通 為什麼經常行不通?
多少年來,我們企圖嘗試「由上往下」(downward)式溝通。然而,不論我們如何努力,如何聰明的嘗試,卻還是行不通。它行不通的原因,首先是向下溝通的重點在於說出主管想說的話。換言之,它假定主管(發信者)已經溝通清楚了,但是我們知道他所做的只是表明其想法而已,部屬是否願意配合,還在未定之天呢!
可以向下傳達的只有命令,主管無法經由向下溝通的方式來瞭解部屬的真實想法及感受,更別說激勵部屬的事了。這就須要「由下往上」(upward)溝通,由那些知覺者(部屬),傳達給希望接收其知覺的人(主管)。
這並不表示主管就不需要說清楚、道明白,決非如此。主管對部屬下達的書面文件或口頭要求,無論多麼偉大或冠冕堂皇,如果主管不知道部屬可以知覺到什麼、期待什麼,那就是一種浪費。除非這份書面文件或口頭要求,是根據部屬而不是主管的知覺而寫的或講的,否則就是一種無效的溝通,甚至會疏遠了主管與部屬之間的關係。
然而「傾聽」也起不了作用。傳統溝通方法的失敗就在於傾聽。經理人不應該從「我」到「您」的順序去思考,因為那樣不存在著雙向溝通。若要是部屬瞭解情況,主管必須從瞭解部屬開始,找出:部屬想要知道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善於接納什麼?直到今日,這個規則仍然是人際關係學者的經典準則,但是經常被企業經理人給「遺忘」了。
溝通必須向上發展,從收信者(部屬)開始
這並不是說傾聽是錯誤的,也不是說向下溝通無意義,因此就不必寫清楚,說明白。事實是:溝通必須向上發展,或者在傾聽的觀念之下,溝通必須從收信者(部屬)開始,而不是從發信者(主管)開始。就傳統的組織而言,我們必須從向上溝通開始,單方面向下溝通不能發生作用,在向上溝通已經成功建立之後,才能使用向下溝通。向下溝通屬於反應,而不是行動;屬於回應而不是開端。
向下溝通必須著重在發信者及收信者都可以知覺的事,著重在兩者的共通點上,從一開始,向下溝通就必須根據收信者(部屬)的價值觀、信念以及渴望,來告知收信者。
平行溝通有那七大要領?
1、彼此尊重,從自己先做起;
2、易地而處,要成全對方;
3、平等互惠,不讓對方吃虧;
4、知己知彼,創造好形象;
5、瞭解情況,選用合適方式;
6、依照情報,把握好時機;
7、如有誤會,誠信化解隔閡。
平行溝通最難。必須把握「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原則,由自己尊重對方做起。最要緊在建立自己的溝通信用,使同僚充分瞭解自己「不讓人吃虧」的作風。
下對上溝通有那七大要領?
1、除非上級想聽,否則不講;
2、若意見相同,要速反應;
3、意見略有差異,先表贊同;
4、有相反意見,勿對著干;
5、想要有些補充,用引喻式;
6、如他人在場,應再考慮;
7、心中存有上級,較好溝通。
下對上溝通,要先瞭解上是否有時間?心情好不好?下的情勢總是較為不利,所以要注重時機。上級聽不進去的時候,不必急於一時。當然,上級聽的進去的時候,也不要抓住機會拚命講,講的上級臉色發青,還不是自己倒霉?
結語
人人都有上級,對上級的正確態度有五:
1、心中有上級,你尊重他,你講的話上級才會聽;
2、有話要先說,要留給上級匡正、補救的時間;
3、邊做邊報告,讓上級隨時掌握情況,有利於達成目標;
4、帶著腹案請示,因為你比上級更瞭解細節;
5、有幾分把握,做幾分堅持,要堅持出你的信用,但不要剛愎自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