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見了,蓋夏!參訪圖書館的回憶(組圖)
圖書館,向來給人的感覺是寧靜、書香味濃厚的地方。我想,不論是喜不喜歡書的人,都會有這種印象吧!前陣子,回到臺中的靜宜大學,參觀了蓋夏圖書館。
前往臺中,目標靜宜
蓋夏圖書館外部。(拍攝:乙欣)
當我們臨時去到一個地方,幾乎都會對某個人事物留下較深的印象,與友人聊天,提到那個地方時,那個印象可能會浮現。短暫時間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倘若持續在一個地方待了很長時間,回顧起來,更可能對某些人事物保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印象很可能濃縮成某幾個最重要的點,不時提醒著你。在靜宜就讀多年,若要我對他人介紹學校的好,蓋夏圖書館會是我的首選。
蓋夏圖書館內部。有一隻兔子廣告牌。(拍攝:乙欣)
蓋夏圖書館內部。(拍攝:乙欣)
雖說不是日日與書為伍,雖說不是個愛書之人,但頗嚮往佇立在滿眼書海的圖書館內的。畢竟,曾因為站在滿滿是書的幾排書櫃前,就不禁被浩瀚的知識給撼動了,更何況是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內。不過,倘若眾多書籍是陳列在漂亮的建築物內,會更加分的。不論是誰,都想走在被品評為世界10大之一的圖書館內吧!(關於,世界10大圖書館,可參見「看中國」的〈書香之旅世界10座堪稱藝術品的圖書館〉一文)不過,也別過於羨慕能在那些圖書館內的人,說不定你待過的圖書館就很不錯了!查閱資料,發現蓋夏圖書館居然被選入「2015年臺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內。想想真不錯!那圖書館我以前待過,而且我還再三說讚過。
堆疊至天花板的書籍。(拍攝:乙欣)
與同學相約去臺中,當然先走訪了同學熟悉的數間誠品,先是暫短地感受了一下書香。可是,誠品還販賣許多小零嘴,所以在那兒似乎消磨了更多時間……
許久不見,靜宜
為了感謝同學相邀與回顧漂亮的拍攝地點,獻上影片一支。
堆疊至天花板的書籍。(拍攝:乙欣)
前往學校一趟,主要去參觀起了變化的蓋夏圖書館。談起變化前,先稍稍介紹一下靜宜與蓋夏:靜宜大學的創辦人是美籍修女(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1885∼1964),「靜宜」二字是取自她的中文名「陸靜宜」,同仁常稱她為蓋夏姆姆(Mother Marie Gratia Luking)。蓋夏姆姆於1956年成立了「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為今天的靜宜大學奠定基礎。1963年靜宜女子英專改制更名為「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是當時全臺灣唯一的女子學院,是中部首先開設夜間部的學院。1989年升格為「靜宜女子大學」。1993年更名為「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的命名則為了紀念蓋夏姆姆,英文名稱為Luking Library。(這一段資料整理自靜宜校史)
由於抵達圖書館的時間已是下午,且又因為限制(外來者只能下午五點後進館),所以得稍稍等待一下。剛好又因為無意間遇上面容稍稍嚴肅但聲調不變又會抬頭觀望的臺文系主任,而來了個暫短的系辦會談之外,就沒有再在校園多加閑晃或參觀(除了天橋與仿似競技場的羅馬劇場免不了要去拍照的,更何況又是傍晚夕陽時)。
定論就是,蓋夏圖書館是主要參觀的地點。
牆壁出現的迷宮與倒著的壁畫。(拍攝:乙欣)
許久不見,變化了的蓋夏
提到圖書館的變化,大家一定會想到是外觀或內部擺設改變了,應當不可能是聯想到書全部移走了吧!是的,是內部擺設更換了,因為多種的藝術裝置而變得很有創意,多了分新意。有些部分,會讓人聯想到電影情節或奇幻世界。例如:椅子倒立在天花板上、牆上畫著倒擺物品的書櫃壁畫、書櫃彷若俄羅斯方塊那般堆疊、書本高高堆疊、供人騎玩與拍攝的木馬、仿似抽屜的圓椅、可供大夥人躺著歇息的無遮掩的場域……。
倒立又平貼在天花板的椅子,還有在椅子下用功(?)的同學。(拍攝:乙欣)
別以為碩大的圖書館只增加了一些而已,有時候這種而已就已經更動了整體的感覺!況且,蓋夏的變化可不是淺顯、少量,而是大幅度地改動。改動到,讓我與同學不禁在圖書館的角落假裝用功或是騎著木馬,較為無聲的嬉戲與拍照。我們還參觀了以往不曾開放的校史室。一間學校的建構本非易事,何況是從外國來到臺灣的蓋夏姆姆。不過,或許是因為蓋夏姆姆飽受波動(從美國到了中國,又在中國經歷了中日戰爭的動亂,後從中國移至臺灣),身經諸多考驗,自然具備越挫越勇的性格。
雖然參訪學校的時間很短,但是已經與先前的記憶疊合或超過。現在我更會說,靜宜的蓋夏圖書館值得參訪。此次參訪除了感受先前對蓋夏的好印象之外,更被喚起些許以往的回憶,因為這些,才能交織一生難忘。
再見,靜宜!走在我前面的同學稍稍回首,造成了尚在走路的我無法漠視的一幅畫……。(拍攝: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