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與張家輝。(網路圖片)
香港的電影裡有很多人,他們長的不如梁朝偉、劉德華,但他們有一顆肯蹲下來是為了跳的更高的心。對比起來,我更喜歡後者那群綠葉,諸如林雪、秦沛、林家棟之流,功底紮實能演能扛,沒有偶像包袱,做什麼都很純粹,張家輝就是其中之一 。
張家輝的影視生涯大概分為三個階段,需要詳細說一下。
前期:
張家輝的前期就是做著一個小喜劇演員,默默無聞的逗樂我們的觀影時光。
隨著王晶的那幾年,各類賭博片裡摸爬滾打,把他一切的棱角都打磨的干乾淨淨,丟去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只剩下腳踏實地的幹勁。
試想一下,和周星馳聯袂演出的片中,張家輝可以做到跪舔周星馳的鞋子,換做劉德華,梁朝偉能行嗎?
這段時光對於張家輝可謂晦澀,但卻頗為受益,為他的成長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50屆金馬獎黃渤調侃張家輝是半個影帝的時候,張家輝當時的表現,我覺得他可能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在演藝圈不善言辭就意味著蟄伏期要比別人更長,所以前期的張家輝的綠葉化有自身的原因在。
中期:
中期的成長,絕對是在於我的偶像杜琪峰的幫助下而完成的。
杜sir真的是一個很會調教人挖人用人的導演,劉德華都能調教成影帝。
中期這段時間,《放逐》,《黑社會》二部,《大事件》,杜琪峰把張家輝從一個喜劇演員調教成一個內斂深沉合乎時宜的透著狠勁兒的堂口扛把子,這幾部戲對於張家輝不僅是轉型那麼簡單,還意味著他身上有更大的潛力,更大的寶藏,足以駕馭大部分戲。
可能很少人看過張家輝的《黑白道》,在這部戲中張家輝演繹著一個徘徊在警察與臥底混混的邊緣角色,其中和黃秋生對戲,不但絲毫不虛,還彰顯出了心理戲我也行的魅力。
後期:
前期王晶的調教讓他學會如何做一個稱職的演員,中期杜sir的調教讓他學會如何去演戲,後期就是他演技熟稔的爆發期了,林超賢的證人,終得償所願斬獲影帝頭銜,而後面佳片不斷,大家都看到了。
這些都是一環扣著一環的,少了那一環都不行。
張家輝個人可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侷限,所以他的片子涉足的類型繞來繞去都是港片的老三樣,戲路還不夠廣泛,《激戰》或許是他開始轉型之路的一個前兆,希望他能再接再厲,我非常想看到不一樣的張家輝。
張家輝的成功可能最接近四個字——天道酬勤。
他沒有劉德華的臉蛋,梁朝偉的眼神,他只有努力,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那麼一丁點機會。在大部分人都在當演員這條路上沉淪的時候,他成功了。
張家輝讓我想起了《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我等了三年,就為了等一個機會,並不是想證明我比別人偉大,只是想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我要親手拿回來。他失去了二十年的人生,換回了一句大器晚成。
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或多或少的抱怨時運不濟,覺得是老天爺虧待了自己,乃至發出「如果我老爸是王建林,我比王思聰牛多了」的感嘆。
實際上,從張家輝、梁家輝、黃渤等影壇大佬的經歷來看,沒有人天生便是富豪的命,都必須在時勢與個人認知之間,選取一個恰如其分的節點,去施展自己的抱負。
如果你還在怨天尤人,從張家輝的角度看,你丫就是一懦夫!因為,真正有理想的人,已經開始行動了。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