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象徵──富士山。(網路圖片)
日本(Japan)是日本國的簡稱。Japan的原意是漆器,也是西方對日本的稱呼,像把中國稱為China(瓷器)一樣。日本人則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Nihon來稱呼自己的國家,意為「日出之國」、「太陽升起的地方」。
「日本」二字作為國名,最早出現於按中國史書編纂方法而成的日本古籍《日本書紀》一書。經過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國。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關於日本國名由來,還有多種傳說,有的說起源於河流,也有的說是源於火山,還有的說與日本和歌的枕詞有關。根據《古事記》,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在2月11日即位的,於是這天就被定為日本的建國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此節日無歷史根據而被廢止,但是1967年後又重新恢復,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很早以前,日本就與古代的朝鮮和中國有了交往。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範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自西晉時期陳壽在《三國誌》中為倭立傳以來,《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北史》、《隋書》一直稱日本為「倭」,皆為其列傳;至唐代,中國始稱「倭」為「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關於這一點,《隋書·倭國傳》中也有記載:607年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表明即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稱「日出處天子」,體現了國名向「日本」演變的事實。因而,《新唐書·東夷傳》則單敘「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另外,東夷、海東、東洋、東瀛、蓬萊、瀛洲、蓬瀛等稱呼散見於中國典籍之中。
在海路交通落後的古代,日本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的狀態,所以日本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文化發展更是如此。日本現存最早的刻字是五六世紀刻在腰刀和鏡子上的。
根據考古發現,公元1∼2世紀日本國家初具雛形,「邪馬臺」大女王國是日本列島上最早的國家,它控制著北九州和關東地方。約3世紀末,以大和(今奈良)為中心的畿內地區興起了一個大國,並在四五世紀之交基本上統一日本。由於它位於大和地區,常以「大和」為其代稱,大和民族便由此而來。今天,大和民族佔日本總人口的99%以上,多信奉神道教,其餘為阿伊努人、朝鮮人、華人等。
隨著大和國政權的鞏固,日本派往中國的使節愈來愈多,他們深受中國文化的浸潤,並促進了古代中日關係的發展。646年,日本仿效隋唐制度進行大化革新,吸收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成分——漢字、政府組織、國家制度、建築和藝術的風格、哲學和宗教的體系等。這樣,日本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由於天皇國家不能再以地方的大和為國號,於是根據中國的「日之所出」把國號定為日本,所以後來的《日本書紀》直接使用了「日本」這一國名。
責任編輯: 陳天鵬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