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急於進補,可能會加重脾胃負擔,形成「虛不受補」。
立冬過後,氣溫逐漸下降,許多人立即想到要吃點進補的東西,經過夏秋季節,人們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如果急於進補,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負擔,形成「虛不受補」。因此,進補前宜先調理「脾胃」,把「脾胃」調理好再來進補,才會達到效果。底下是調理脾胃的九個方法,道理簡單也容易實行。
一、餐後養生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齡不敗,口香。」「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二、飢飽適中
宋代文豪蘇東坡認為,飲食適宜是長壽的基本條件。「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他認為這樣可以「寬胃以養氣」。很多養生學家皆主張飲食宜節量。這裡所說的「節量」是相對於飽食而言,過飢則飲食攝入不足,氣血得不到足夠的補充。
三、食宜緩細
《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醫說》曰:「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胃腸消化的基礎。
飲食有時《千金要方》云:「飲食以時。」就是說飲食必須定時,要有規律,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素。
四、怒後勿食
古人云:「食後不可動怒,怒後不可進食。」說明進食的時候宜心平氣和,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才有利於胃的消化。
五、謹和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闡述了全面膳食,飲食多樣化,食譜廣泛,各類食物合理搭配的重要意義。
六、清淡為主
唐代孫思邈提倡飲食「常宜食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勿進肥濃、羹膚、酥油酪飲等。」他還主張「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七、適溫而食
食物過熱過燙對消化道會造成物理性傷害,久之引起病變。過寒則傷脾胃,正如《內經》所說:「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腹鳴饗泄。」即使是炎炎酷暑,也不可恣意冷飲。
八、飲食宜潔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禽獸魚蟲禁忌》中說:「穢飯、餒肉、臭魚,含之皆傷人。」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
(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九、甘咸勿過
《素問·奇病篇》日:「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食糖過多會害脾生痰損齒,易患消渴(糖尿病)。而現代科學證明,吃鹽多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尤其使人易患高血壓,可以使人夭折短壽。可見古人說「咸多促人壽」確是經驗之談,很有科學道理。
責任編輯: 李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