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宏觀政策現尷尬 習近平有四場仗要打(圖)

 2015-11-23 1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習近平的經濟結構性改革要從四個方面開始。(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1月22日訊】中國宏觀政策正在遭遇罕見的尷尬。無論是央行還是發改委,在貨幣政策和行政審批上不斷寬鬆,但是效果卻不彰。經濟刺激措施連續出臺,但好像是中共政府在唱獨角戲,幾乎得不到民間資本的響應。2009年那種政府四萬億刺激措施一出,民營投資隨後興起的情形根本見不到。刺激措施的乘數效應每況愈下,頗有強弩之末的感覺。

政策搭配上也是如此,官方明明說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卻超穩健;明明說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卻超積極。財政政策不夠積極,是因為財政收入增長大幅下降,地方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年初時預算財政赤字2.3%,如果全口徑計算,今年財赤突破GDP3%的警戒線不足為奇。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撰文認為,財政政策無法發力,於是央行搖身變成財政部,向政策銀行提供資金流動性,將財政政策貨幣化。然而這些依然無法讓好的企業願意貸款,無法讓銀行放心借貸。

近十幾年,中共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上清一色針對需求端的,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作逆週期調節,其中2005-07年的貨幣政策收縮、2009-2013年的四萬億和斷斷續續的房地產調整為其代表作。但後果顯而易見,到了現在已經積重難返。

宏觀調控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不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的擴張空間,而是已經接近無效。中國不是沒有需求,湧向海外市場近一萬億元的購買力就是現實存在的購買力,但是目前中國所提供的產品,無論從產品品種上還是產品質量上,均與消費者所需要的不匹配,於是出現了旅遊者去日本買馬桶蓋的現象。

中國民營資本也不是完全沒有投資意欲,只是製造業多數變得無利可圖,而高端產業又多被國企所壟斷,民營資本融資困難、准入嚴厲、稅負沈重。如果企業可以賺到錢,民間投資自然會出現。

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解決經濟問題不能單靠貨幣刺激,要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這是習近平在九天之內第二次公開提到有關「供給」。11月10日,在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曾表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過快,有些方面的成本甚至高於高收入國家等六大問題。

楊偉民表示,未來的經濟結構性改革要打好四個「殲滅戰」。一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這兩項有利於止住工業品價格下跌的勢頭,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盈利的能力。三是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發展。四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習近平提出的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顯示官方經濟學告別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的模式,轉向重視供給管理、重視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的模式轉變。

所謂供給側改革,簡單講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具體而言,它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中國經濟一直以投資、消費、出口拉抬經濟的增長,即所謂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以前常講的「三駕馬車」,是從經濟運行的結果出發的,便於宏觀調控進行短期的逆週期調節。

供給學派是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供給學派基礎上發展出新供給主義,主張通過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