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奔馳車(網路圖片)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搞了一個義和團運動。這是當時,清朝的統治者和一些無知的暴民,最底層的流氓,以及最沒有底限的無賴的一次合作。結果就導致了八國聯軍進北京。
當時的八國聯軍,人數並不多,其中最多的德國軍隊也只是出兵八千多人,最多的是德國軍隊,八國聯軍總共也就兩萬多人。進京的結果是號稱有百萬大軍的清廷慘敗。慈禧太后如一條喪家之犬一樣一路跑到了西安,大家可能也看過,有一部影視作品,就叫做慈禧西行。這,就是有名的庚子國變。講到庚子國變,我們正史的歷史書大概的講法是這樣的:以辛醜條約簽訂為標誌,中國完全淪為了殖民地。但實際上,庚子國變所帶來的,有三件大事,我們的正史是沒有講的。
第一件,就是俄國乘機佔領了東三省。俄在近代,俄國對中國的侵害是最大的,俄國人侵佔中國的領土最多,有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另外,擁有一百五十七萬平方公里的外蒙獨立,也是沙俄一手策劃的。俄國對中國北方,主要是對東北的侵佔,並非到二十世紀就停止。庚子國變,俄國也是出兵的國家之一。但是沙俄不同於別的國家,那些國家到了二十世紀,已經完成了最早的資本原始積累。到了二十世紀前後,確切說是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西方國家工會的勢力開始崛起,特別是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後,各主要的西方國家也開始改進自己的政治策略。他們不僅是內政改革,在外交層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時期,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叫作「公理戰勝強權」。
八國聯軍在庚子國變中對中國的攻擊,並非師出無名。有關義和團運動引起庚子國變的整個過程,除了沙俄,其他的參展國家沒有佔領中國領土的意圖,這些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都是像義和團這樣的無知暴民,這樣的中國,應當改變。後來,在美國出面斡旋下,各國沒有對中國實行瓜分,而真真正正對中國有領土意圖的,就是北方的北極熊——沙俄。庚子國變以後,中原大地積貧積弱,慈禧太后一路西行至西安,紫禁城無主。俄國乘此機會兵不血刃佔了東三省,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佔領的過程幾乎沒有受到太大的抵抗。這是第一件大事情。
第二件大事情,就是當時有名的東南互保,這個在正式歷史書是沒有講的。近年來由於網路的發達,可能有一些朋友會注意到,慈禧太后當時是向十一個國家和所有與清王朝有邦交的國家宣戰。她的這個宣戰命令,受到了當時在中國南方的很多漢族官僚的集體抵制。領頭的是三個滿清的漢族元老,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這三個人的職務,分別是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個省)、湖廣總督(管轄湖南湖北兩個省)、兩江總督(管轄江西、江蘇、安徽三個省)。由於他們三個人牽頭策劃,就有了東南互保案。旨在讓南方的所有地方官跟洋人談判簽署協議,言外之意,「慈禧太后跟你們打,但是她這個是偽詔,是受了小人的教唆,我們不要跟你們打,你們不要跟我們打」。
除了他們以外,山東總督袁世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雲貴總督李經義,也和東南十幾個省簽了東南互保協議,因此,這東南的十幾個省是沒有跟外國發生戰爭的。因此,在當時可以看到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中國的北方一片革命之聲,喊打喊殺,先是義和團殺人,殺洋鬼子、殺二鬼子,把洋火、洋釘、洋布只要帶「洋」字的東西都燒得干乾淨淨,隨後八國聯軍進來。等到清政府回京之後,清廷又一紙詔命,反過來開始殺義和團,這樣,北方就一直處於戰爭的狀態;可是在南方,由於互保協議的簽訂,到處一片平和。在廣州,民眾還按時給廣州領事館送進水果送蔬菜,這些外國人也會按時給菜販果販結賬,雙方的相處的十分融洽。整個國家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北戰南和的奇怪的現象。
第三件大事,就是辛醜條約的簽訂。說到這第三件大事的時候,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奇怪了:這個辛醜條約的簽訂我們的正史不是說過,怎麼你說有三件大事正史沒有說?沒錯,辛醜條約的簽訂,我們的歷史書確實是說過,但是辛醜條約簽訂的背景,並沒有講清楚。根據前面的敘述,可以知道,這個時期的清王朝政府岌岌可危,慈禧太后大權旁落,北京已經被攻破了。那麼南方出現東南互保案說明什麼了?說明東南方面軍閥的羽翼已豐,已經可以不聽中央的命令了。
用一句話概述更大一個背景:自太平天國以後,漢族的軍閥在南方的勢力日益強大,漸漸掌握了獨立的軍隊權、人事權和財政權,已經形成了一種半自由化、半獨立的王國。而如今經過了這一個東南互保案。在南方漢族的勢力、漢族的軍閥、各地的督府就是總督和巡府其實實權就更加大了,對於清政府來說,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由此我們就知道清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了,整個南方十幾個省已經指揮不動。而在北方,東三省又被俄國人佔,京城、北京、天津這些要地都被八國聯軍佔著。那麼西北,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貧瘠荒蕪之地,屬於邊緣地帶,不是統治的中心,因此,清王朝在實質上已經是四分五裂了。
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為什麼還會有辛醜條約呢?這,就和李鴻章對清王朝的忠誠有莫大的關係。梁啟超去見李鴻章,向李鴻章提出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乘機造反,自立當政。梁啟超的意思很明確,中原無主,作為是漢人的李鴻章,威望高,完全可以舉義旗當皇帝,那麼像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這些人都會挺身支持的,包括李秉衡。即使李秉衡和李鴻章是官場宿敵,但如果李鴻章舉義旗,他不會反對。第二條路是什麼呢?梁啟超勸李鴻章,如果宣布讓兩廣獨立,然後建立共和國,李鴻章做中華共和國的大總統,那麼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都會來支持這一舉動並且聲援。第三條路,當然就是奉詣,奉慈禧太后的詣北上,再跟洋人簽辛醜條約。
李鴻章最終選擇的是第三條路。這樣的做法,當時是讓梁啟超非常不解。因為按理說,當時慈禧太后已經完全沒有力量控制李鴻章了,而李鴻章,最早提出過東南互保,也是他先找了張之洞和劉坤一三個人一起牽頭策劃的。可以說,這個時候,清廷跟洋人談判的資本,就是李鴻章。可以說,也是因為有了這一個東南互保案,所以八國聯軍只是打到北京,並沒有向中國的內地進軍,尤其是中國的財政的支柱江南地區進軍,因此說,東南互保案使中國有了和洋人談判的資本和籌碼。這一個籌碼,就掌握在李鴻章手中。但是,李鴻章當時對梁啟超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把自己的一些生平筆記交給了梁啟超,要梁啟超為自己做傳。他說「千秋之後,世人非議。還有梁大才子為我說一句公道話。」後來的歷史證明,他這個做法是沒有錯的。
今天,我們的正史基本上是把李鴻章塑造成一個跳梁小丑的角色。但是最近幾年,隨著網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關於李鴻章的真實的東西,也開始湧現出來。當然,這和李鴻章當時把自己生平的筆記交給梁啟超是有莫大的關係。
由於有了李鴻章的支持,清廷最終是避免了1901年滅亡的命運。隨後簽定了辛醜條約。那麼辛醜條約究竟有什麼內容?內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內容:第一是要賠錢,4.5億兩白銀!怎麼算的?並不是說你死了多少人了,毀了多少東西,我怎麼怎麼賠你,而是一個人賠一兩。這個賠款說明什麼意思?是說明當時的世界列強把中國人看做是蠻荒之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受懲罰,每個人罰一兩銀子,要賠4.5億兩銀子。清政府當時沒錢,就只能跟各國銀行團去借錢。當時約定,連本帶利是要還九億兩白銀,要分三十九年還清,還九億兩白銀。這是第一個事,賠錢。第二件事情是門戶開放政策,就是廢除了所有的貿易堡壘。門戶開放以後,外國人在中國可以自由遷徙。
這一點很重要,在此之前其實外國人在中國是不能自由遷徙的,雖然說有南京條件,南京條約下面是有開埠通商,五口開埠通商,洋人只能在這五個口岸通商。以廣州為例,比如開放廣州進行通商,外國商戶到了廣州以後,並不是在整個廣州城都可以隨便經商的,要在專門劃定的地方,例如沙面,就是在奧沙島的一塊地方,洋人只能在這裡居住,開商行。南京條約的時代是這樣的,後面又陸續簽了一些其他的條約。洋人才開始慢慢可以走出原先劃定的居住地,走進廣州城,但是還是不能走出廣州城,因為其他地方沒有開埠通商。
為了說明這個,也說一點題外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起因,正史上說有一個馬神甫事件。一個叫馬賴的傳教士,到廣西傳教,結果被當地的地方官抓住處死了。為什麼會出這種事情呢?我們的正史歷史書說是他跑去做壞事,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就是去傳教。在清朝政府看來他們是沒有錯的。因為開埠通商只是開了廣州、廈門、寧波這些地方開埠通商,洋人只能在廈門寧波這些地方待著。擅自跑到廣西,當然會被處死。這是中國官員的一個邏輯,所以馬神甫會被殺。
一切的一切在辛醜條約簽訂以後就成為了過去。在辛醜條約簽訂以後,洋人可以在中原的大地上自由行走了,不受任何的限制的。第三個,是所有鬧義和團的地方都要停止科舉考試三年。因為義和團所到之處,民生凋敝社會混亂戰火紛飛。當然前面已經講過,實際上當時中國北方,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的破壞不大,但是打了敗仗的清軍和義和團其實比土匪更恐怖,一路的燒殺搶掠,而很多失地沒有活路被搶過的農民只能組成土匪再搶一遍。很多其實都是中國人殺中國人,當時北方經濟凋零,想考科舉也是不可能的。停止科舉考試三年,開始整頓。
辛醜條約最重要的第四項,並沒有記在辛醜條約正文裡面,但是是作為一個補充說明,就是要懲辦禍首,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這個大家也很能夠理解。結果懲辦了多少禍手呢?174個,本來慈禧太后他們也是要殺的。後來李鴻章想辦法保全了慈禧太后。插一句題外話,自戊戌變法以後,在清廷的高層內部,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的鬥爭非常的激烈。戊戌政變以後戊戌六君子是死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傾向於變革的人並沒有說因此而退縮,他們隱藏在民間,包括當時的大太監李蓮英,他是同情戊戌六君子的,這也促成了後來他逐漸被邊緣化被小德張取代的結局。
在義和團運動以後,全國有大約二十五萬名傾向維新的官員或者是知識份子被殺。由此,總的來說,中國的維新改革力量、進步力量是遭受空前重創。但是在辛醜條約簽訂以後,由於這 174名被殺的主要是清廷保守派的高官,例如當時的大學士徐僮,軍機大臣剛毅,山西巡府玉賢等等,那麼在清廷中央政府內部,進步勢力又得以重新抬頭,就是得益於保守勢派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講完了這三點以後,我們知道了,在1901年的辛醜條約簽完了以後,慈禧太后從西安回到北京,清政府面臨著三大難題,第一個問題是國土肢解:東三省被俄國人佔了。本來根據協約,辛醜條約簽了以後,俄國人應該撤出東三省,但是俄國人找了個藉口。之前所說的四點五億賠款裡面,有二億多兩是要賠給俄國的。一個國家要賠這麼多錢,說明俄國是很貪婪的。清政府沒有那麼多錢,於是跟銀行團借錢,賠給俄國人,賠過之後,俄國人還是沒有撤兵。俄國人公然不講道理,所以慈禧太后面臨第一個問題:國土淪喪。第二個問題,地方藩鎮割據勢力,清廷在地方的管理系統已經喪失,地方對於中央來說,已經是尾大不掉了。此時坐鎮清廷的慈禧太后,對東南這些漢族官僚感情變得很複雜,一方面確實很感激,因為她被這些人保了下來,但另一方面她又始終不放心這些羽翼已豐的地方官僚集團。這是她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她面臨的第三個難題是一個最緊迫、最實際的問題。那就是根據辛醜條約八國聯軍是可以在天津駐軍的,但不允許中國的軍隊在天津駐軍。天津歷來是北京的門戶,如果說八國聯軍的軍隊在天津可以駐軍,但中國的軍隊在天津不可以駐軍,一旦有點什麼風吹草動,外國的駐軍隨時可以跑到北京來,但清政府又打不過,所以,這就讓她更加心慌意亂了。在這一系列內憂外患之下,她只能重新開啟改革,這個改革就是我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清末新政。
提到清末新政,估計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現在也比我當初讀歷史的時候知道的人要多得多的了。清末新政其實是由慈禧太后發起的,她基本上把以前被她扼殺的戊戌變法的那些政策全部搬了回來,而且在很多方面,主要是政治改革方面,還遠遠地超過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並沒有提出立憲,到了清末新政,立憲這個概念,終於被慈禧太后提出來。
清末新政首先先解決的是第三個難題。在辛醜條約簽訂以後不久,俄國人逼著李鴻章把東北的事做實,把東三省徹底割讓給俄國。李鴻章不願意。當時,李鴻章身體已經很差了,但是俄國人還是逼他,當然他是死也不願意簽。在李鴻章死之前幾個小時,俄國人還在他的床前逼他,他一直是拒絕簽的。最終,東三省割讓這個事情沒有簽下來。在辛醜條約簽訂以後不久,李鴻章就病逝了。這位直隸總督、北洋軍機大臣,終於帶著一身榮耀走完了他的一生。做為一個漢族官員,他在滿清政治集團的核心力量中能夠做到如此高的位置,也是史無前例的。總督,是疆城領袖,封疆大吏的頭把交椅。之後,根據李鴻章的臨終前推薦,清廷任命袁世凱接了李鴻章的班。
袁世凱當時任山東巡府,清政府任命他接了班做了直隸總督,署理北洋大臣(署理就是代理的意思)。直隸總督治所在天津,袁世凱又任命趙秉鈞坐鎮天津。這個人,後來成了民國的總理。鑒於之前辛醜條約不允許天津駐派中國軍隊,袁世凱命令趙秉鈞讓三千名北洋軍脫下軍服,換上了警察的制服,終於進駐天津。 同樣是帶槍,但是換了一身衣服,意義非比尋常。然後,袁世凱又花錢使人從英國給中國的駐英公使發電報,把英國的警察制度照搬過來。至此,在中國就建立了警察制度。這件事,我認為應該歸屬於袁世凱的一大功勞。中國的警察制度是袁世凱創立的,在此之前,中國是沒有警察的,雖然他是解決天津駐軍的問題,但確確實實從客觀上來說,袁世凱以及趙秉鈞兩個人是中國的警察之父,這麼評價不為過。
隨後,清廷就以慈禧太后為主載了,在地方上又得到了漢族官僚(主要是劉坤一、張之洞也包括袁世凱)的大力支持,清末新政終於如火如荼的進行。先前被他們所廢止的經濟上的改革又重新開始,而且比戊戌變法走得更遠。經濟上的改革,開始出現了官商合辦。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之前清廷曾經搞了一個洋務運動,在辛酉政變以後。洋務運動,當時建立了一批近代工業,我們的正史歷史書始終有一句話說得語焉不詳,那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什麼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以這樣理解:只改變了一個經濟制度而沒有從政治上根本的改變,那麼這就使得經濟的成果不會長久。
我們的正史在這一部分講得很籠統,這是什麼意思?我說明一下:因為在洋務運動的時候,中國確實出現了一些近代的工業,像開平煤礦、漢陽鐵廠這些還有像輪船招商局這些都是近代的工業。但是一開始都是官辦,官府辦的。這樣的官辦的企業效率是非常差的,基本上是不賺錢的,沒有產生經濟的效益,完全是一個作秀,經濟秀。庚子國變之前,甲午戰爭前後又開始有一些進步了,出現了官督商辦。這是什麼意思呢?官員逐漸就開始減弱影響,但是大權還是在官員手上。完全交給商人去進行經營,但是這些商人很多其實也是一些紅頂商人。比如大家熟知的胡雪岩,盛宣懷。胡雪岩當時已經去世了,主要是盛宣懷,這種紅頂商人,本身他也是捐了一個官(古時代做官要用科舉考,他的官位不是通過科舉考試,是用錢買的)。也就是說,穿官服的商人,去經營這些企業。經營管理的大權仍然是掌握在官府手上,這就叫官督商辦。雖然已經不是官府直接任命的官員來管理,但是跟官辦一樣,換湯不換藥,仍然是一個性質。
到了清末新政的時候,比之前(戊戌變法)更進了一步了。戊戌變法的時候只是鼓勵民間辦廠,還只是鼓勵階段,但是到了清末新政的時候就有了官商合辦。這裡面有什麼區別?當時的中國和國外不一樣,中國的一些大地主,資本非常有限。因為中國政府很忌諱這些非常有錢的大官員的,一旦出現這種大官員的話,官府都是要加以控制的,背後如果沒有朝廷的人支持,是難於存在的。胡雪岩就是靠著左宗棠,盛宣懷就是靠著李鴻章。這些紅頂商人富可敵國,但是如果他們的勢力過於強大,也仍然難逃被搞掉的命運,比如胡雪岩就是讓李鴻章給搞掉的。這些有錢的大地主對於經營商業很害怕,一方面怕被官府吃掉,像胡雪岩這樣,另一方面,他們的資金也不像歐洲的改革派那樣多。所以這些人,最終做得最多還是回家鄉買地,放地租,還是做地主,而不是做近代的商業。要鼓勵他們,改革的措施就不能如戊戌變法的時候那樣像一紙空文,轉而由官府出錢跟著一起辦,官商合辦,根據各佔百分之幾的股份,然後決定經營權歸屬。
這在當時已經是開始大量引用股份制的一個模式了。可以說走得很先進,今天我們估計都見不到。但是實際上這個在當時這個並不是很新鮮的。像日本明治維新,經濟方面的改革就是用這種模式,官商合辦,官府出錢。相當著名的像三菱、三井、住友、安田都是像這樣做起來的。這是在經濟上主要的政策了,但經濟上的政策遠不止這一條,這只是最重要的一條改變。接下來就是在政治上了。政治上,直接提出了要立憲,要行憲,要制訂自己的憲法。要仿照日本,因為與日本同根同種,日本天皇權力比較大,慈禧太后也更加願意學日本。慈禧命令袁世凱拉了一幫人,以楊度為主力(楊度當時是和康有為、梁啟超齊名的憲政大仕,這個人很有學問)搞了一個委員會,去編寫憲法。
還有要提的一點,就是五大臣出國考察。清廷派了載澤五大臣到各國考察憲政,回來共同制訂憲法。慈禧又在各省設立了資議局。資議局有一點像是各個省的省議會,當時還沒有國會。先在各個省試行,各個省設立了資議會,相當於省的議會,這樣就有了一個雛型,再在地方上又建一個國會大廈,建一個國會大樓。她在政治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動。同樣的,她還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要實行立憲的這個決心。那麼在軍事方面呢,就是更加大力的西化了。清政府把先前八旗綠營大刀長矛的戰法全部都摒棄了,以德國為師建立了陸軍體系。我們知道,德國陸軍很長一段時間被公認為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陸軍,所以當時就以德軍為一個藍本。然後開始大力發展現代的軍事機構,最主要的就是南北洋的新軍擴編,像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一開始的時候一個鎮相當於一個師,最初他這個小站只有七千人。後來北洋六鎮逐漸的擴編,他做山東巡府的時候一個鎮一萬人,也就是六萬人,他就開始慢慢擴編。到了清朝末年,北洋六鎮是擴充為二十四鎮,二十四萬人。
除北洋以外,南洋主要是張之洞了,南洋的新軍也在擴編。當時南洋各個省都有新軍。清廷允許各省訓練新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為什麼?我們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個獨裁者來說,他是非常忌諱手下的地方軍閥軍事勢力過大的。本來一個東南互保案就已經是發現了地方軍閥的勢力很大,此時還允許而且是在國家的層面公開各個省編練新軍,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有胸懷的舉動,而且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朝是一個滿族人統治的貴族政權,直以來對漢族官僚是比較提防的,慈禧太后能夠允許漢族軍閥大量編練新軍,這個是不簡單的。再就是在外交層面。在外交上,清政府開始放下身段。以平等之心來對待各個國家的同僚使節。同時,也去學習一些外交上常用的禮儀、詞彙。
辛醜條約規定外國人已經可以自由遷徒,政府也允許了外國人的傳教、醫療,作為清廷政權核心的慈禧太后,也開始跟外國的一些領事,一些大使夫人合影。當然,在此之前,慈禧太后是從未接見大使夫人,這就帶來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也可以說是在外交層面最為顯著、最快的為清政府樹立了正面的積極的國際形象,立竿見影。我們可以想見,接見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也許大家不知道,如果各位看到端木賜香先生所寫的有關鴉片戰爭,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大家都知道。實際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雖然說打敗了。但還一直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要求外國的使節來的時候要行叩拜禮,要跪下去;本來就是戰敗者,外國人當然覺得不行,他們認為我們應該是平等的對待。結果是,多賠幾十萬兩銀子,甚至幾百萬兩銀子,多割一二個省最後咸豐皇帝躲在了承德。躲到熱河去,到死都不肯回北京,就是不肯與洋鬼子見他,不肯行叩拜禮民,隨後他的繼承人,包括慈禧太后,也只是有些遞交國書之類的行為。
慈禧自己本人是不願意見這些外國人的使臣的,所以設立了一個總理衙門。最初是讓恭親王奕欣,去接見一些外國人,並且要求跪拜。但是,辛醜條約以後,清廷進行了改革,不僅開始接見外國公使,這些外國人也不用行跪拜禮了(可以說慈禧太后這個老太太也不是頑固不化的。在這麼大的內憂外患下,她也開始開竅了)。這個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中國開始改善和日本的關係,一講到中日關係,可能很多朋友就會有一個意識:中日兩國不共戴天,要麼就是中國滅日本,要麼日本滅中國。為什麼?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島國,災難多資源少,因此一旦強大就要侵略擴張,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
在這裡,我只講自己的結論,我認為中日兩國的感情非常的複雜,並不是天然世仇,特別是日本對中國是有感情的。日本對於中國,有兩大互相對立的感情,一是非常仇恨中國,另一個就是非常同情中國。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大家都是黃種人。而且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也是被外國人欺負的。所以他們很自然的認為,中國是個大國,因為政治體制落後,沒有立憲因此就是專制國,一經立憲後就會強大起來,就進入文明社會了。明治維新時有三個口號,「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這裡很重要的一句,「文明開化」,日本人認為,實行了明治維新後日本是文明的社會,文明開化,而中國還是非常愚昧的。再說一個例子。庚子國變之後,德國人曾經想瓜分中國,他們派人到北京的崇文門給過往的中國的男人做體檢,結果發現中國人的身體非常好並不差。有了這個結果以後,西方的國家特別是日本更加堅定了這個觀念,認為中國就是體制不行,而不是人種落後,就是因為體制不行才搞成這個樣子,所以當時甲午戰爭的時侯(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天皇的討華檄文),日本天皇認為他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清廷是被異族佔領的殖民地,他們是要來拯救黃種人的。
但是在打完了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對中國的感情又不一樣了,他就認為還是要支持中國人,中國畢竟是個大國,人口又多,必須要中日兩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歐洲白種人的侵略。要和中國一起共同建立一個亞洲秩序(這個又不一樣了),所以在1895年有了甲午戰爭。三年以後,1898年,戊戌變法,當時光緒帝就想請伊籐博文做中國戊戌變法的顧問(伊籐博文當時已經退休,不做首相了),但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阻撓,沒有成功。另外,當時中國的朝野各界對日本是很有好感的。並不是因為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就恨你恨得入骨,整天想著報仇。這一場戰爭,反而是把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打醒了。當時有一種普遍的看法,就是自南京條約以來,中國一直打敗仗,我們是否應該跟這個鄰國日本學一學,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說,袁世凱的功勞很大,除了建立現代警察制度和進行工商業的改革之外,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功勞,那就是,他借力打力,收回了東三省。
我們之前講到了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俄國人佔了中國的東三省。後來慈禧太后雖然回了北京,但是俄國人還是賴著不走。那怎麼辦?打又打不過,俄國人又不講道理。此時,袁世凱已經做到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而清廷這個時候因為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很多元老重臣或被處死或被罷免,因此袁世凱理所當然的成為清廷政治集團的主力,他的意見就非常重要了。在朝鮮的時候,他跟日本人打過多次交道,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出面進行一個外交的斡旋,跟在日本政治集團中對中國友好的鴿派溝通,並最終獲得了日本政府的支持。那麼日本政府怎麼支持?當然是武力支持!
當時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在譴責俄國,包括美國、英國等等,認為俄國不講信義。但是也只是譴責而已,並沒有進一步的實際行動。但是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動員了幾十萬軍隊,幫中國把東三省拿下來了。沒聽錯,是這樣子的!日本人一直認為我們同文同種,俄國人把東三省佔了,不講道理,是野蠻國家,而清政府之前這一系列的舉也確實是使得清政府的國際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使得大家都覺得清政府雖然以前是個流氓政府,但是這個時候也立憲了,也要進入到文明的行列了。而俄國這時候露出流氓本性,佔著東三省不走。日本人認為,我們都是黃種人,我們要聯合起來,我的兄弟現在虛弱打不過你,但是打不過你不要緊,我跟你打!
1904年,日本向俄國宣戰。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我們的正史歷史書上所講的日俄戰爭。正史對日俄戰爭的說法是兩個國家為了爭取中國的東北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清政府無恥的宣布中立。這可以說這是荒天下之大謬,且不要說如何去澄清,如果就按照正史所說的邏輯,我們都知道日俄戰爭是日本打勝了。既然日本在這兩個國家奪取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勝出,那麼在此戰爭之後,東三省就屬於日本了,按照這個邏輯,也就沒有了後來的918事。所以說實際上日俄戰爭並不是兩個國家要爭奪中國的東北,而是日本為中國兩肋插刀,你沒聽錯,確實是這樣,日本為中國兩肋插刀。日俄戰爭可以說雙方都死得很慘,都死傷二十幾萬,日本人傷亡二十幾萬,其中死亡就有十萬人,非常慘烈。俄國也是一樣,直到1905年的時候,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軍之戰時(這也是世界海戰史比較有名的戰役),被日本艦隊打得全軍覆沒,俄國人才求和投降。
說點題外話,對馬海戰也是非常有名的,日本聯合艦隊僅僅是損失了3艘魚雷艇,俄國第二損失了多少?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33艘,輸得非常慘。最終,日本在打下了東三省以後,把東三省99%的土地歸還給了清廷,由袁世凱的好朋友也是第一謀士徐士昌出任東三省總督。為什麼是99%,你覺得奇怪了。沒錯,日本人也沒有白幹活,也是佔了一點小便宜。在旅順,還有南滿鐵路(在打完了日俄戰爭以後,當時俄國在東三省修了一條鐵路,通過這條鐵路把東三省的一些資源運到俄國去。這條鐵路是貫穿長春的。雙方就以長春為界把這條鐵路分成了南滿鐵路和北滿鐵路。
有一個說法,到後來直到國共內戰的時候,東北也都有北滿南滿之稱。北滿南滿就是以長春為界,以北叫北滿,以南叫南滿。最早的稱呼就是這條鐵路。最終雙方是談好了,就是雙方都撤軍,中國政府恢復對東北實施主權,但是這條鐵路長春以北(就是北滿鐵路)由俄國在鐵路兩側駐軍,長春以前南南滿鐵路由日本在鐵路兩側駐軍。南滿鐵路從長春一直到旅順和大連。當時旅順和大連是兩個不同的城市,今天旅順已經是大連一個區了。這隻軍隊,就是駐在南滿鐵路兩側的軍隊,也就是後來的關東軍。我們知道,也就是這支軍隊,發動了對整個東三省的軍事行動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末新政取得了很有力的效果---收回東三省。所以說,公理戰勝強權絕不是一句痴人說夢的話。這在世界歷史上確確實實真真正正存在過,而且就在一百多年。大家也不要非黑即白的認為中日兩國就一定是宿仇宿敵,有一些,是中共因為政治的需要,有意的歪曲歷史,而非客觀真實地記載。
話又說回來了,我們前面都知道,甲午戰爭打完了以後,中國是賠了日本二億三千萬兩白銀,其中三千萬兩是贖遼費,就是本來要割遼東半島的,後來就說不割了,又賠了三千萬做為贖遼。日本人拿了這兩億三千萬兩白銀以後,國力大增,大力發展軍隊。也就是說(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一部電視劇,叫《北洋水師》),日本人靠這筆錢,迅速的強大起來了。可是我們往後看看,想一想,如果當初中國沒有給日本這筆錢,那日本就不會迅速強大起來,日俄戰爭日本就不一定打得過,那東三省就不一定是中國的。
話甚至可以這麼說,兩億三千萬兩白銀,三千萬兩是贖遼東半島的,那兩億是贖東三省的。要這麼算起來,其實中國也不虧,兩億贖了東三省。歷史就是這麼的奇妙,當然,這是我在研究中的一些看法,也僅代表個人的一些心得。對於這一段歷史,我認為我們始終應當抱著一種冷靜客觀的心態去讀去分析。看起來,清末新政外交層面最大的收穫是收回東三省,其實還不止這些,其他的國家對中國是抱以同情的,同時認為中國開始文明開化。因此對中國的很多外交策略也不一樣了,也表現在一些經濟援助上。
辛醜條約雖然讓每個國人賠一兩銀子,但是後來清廷開始搞憲政,種種舉動表明這個政權已經與以往不一樣了,比如慈禧太后會見大使夫人很親切,外交方面也是公平禮遇外國人,這些,都表明中國要走上文明國家的道路。所以後來美國以此牽頭,開始重新核算庚子國變中各國的實際損失。義和團殺死各國多少人,每人賠多少錢,損失了多少物資,賠多少。算完以後發現,賠償美國的三千二百萬兩是多賠了,由美國帶頭,各國以各種方式歸還賠款。也就是說,原本是要你賠的,現在不要賠了。像荷蘭這樣獲得賠償比較少的小國,就直接表示不要了,把錢退回。但是美國、英國這些主要國家,不是把錢直接退回,而是以幫助發展教育醫療來體現的。因為他們擔心,清廷剛剛開始走向文明國家,良好完善的政治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如果直接把這些錢退還,很有可能導致錢款沒有用於實際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促進。
有一種看法,就是如果當初甲午戰爭的兩億兩沒有賠出去,估計東三省也保不住,而且這些銀子還有可能會變成慈禧太后的頤和園二、頤和園三。庚子國變後,美國開始接受中國的公費留學生,同時,在中國用庚子賠款建了很多的大學和醫院,像著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前身叫燕京大學),還有協和醫院。這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和醫院。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不僅學費不要自己出,住宿吃飯都不要錢,經費都來源於庚子賠款。美國人認為,這三千兩百萬兩我多拿了,但是我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並且培養近代的大學和醫療,這才是真真正正地幫助中國,而不是只把錢給你。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在美國的帶動下,各個國家也開始陸陸續續興起了歸還賠款行動,除了俄國。最終這4.5億兩,中國是賠了2.8億兩。大家注意這個數字沒有?我前面講了,4.5億兩白銀,其中俄國一家就賠了一半,兩億多兩。就是說除了俄國這個流氓以外,其他的國家基本上都還了,當時清廷砸人家教堂,殺人家人這些要賠的還是要賠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歸還了。這是清朝清末新政的兩大建樹了,第一個是收回東三省,第二個是歸還庚子賠款。不僅如此,在其他各個方面也是全面開花。
還是說外交,外交第三個大收穫是以孫文為代表的海外革命黨,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對清廷政權的利好)。大家都知道中國同盟會是由興中會、光復會和華興會三個會合併組成,是在1905年合併組成的。興中會成立最早,是在1895年,光復會和華興會晚一點。興中會最早的領軍人物叫楊衢雲,孫中山是後來的領導者。華興會就是黃興和宋教仁。黃興和宋教仁並不是一開始就跟孫中山共同籌謀的,而是後來,到1905年成立同盟會以後,才開始合作。而光復會的主要領導人,就是陶成章和章太炎,還有徐錫麟、秋瑾這些人,他們是光復會成員,後來這三個會在1905年合併,成立中國同盟會,共同推舉孫中山做同盟會的會長。
在清廷執行清末新政之前,那些海外的支持民主人士由於在海外的生活非常好,而且對清廷的印象很差,認為這是一個流氓國家,因而非常支持這些國內的革命家。而且,國外的政府對他們也提供庇護。因此,清廷雖然不止一次提出要引渡孫文,但是都沒有成功。孫中山在英國的時候,清廷甚至派人想綁架他,但是也是由於英國政府抗議,最後沒辦法就放了。另外,在海外的華人也是慷慨解囊,支持孫中山他們的革命行動。
但是清末新政以後,整個的形勢就出現了極大的逆轉。首先就是日本。清朝公開打出立憲的旗號,很多人就覺得既然清朝要立憲,就沒有必要進行革命了,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而清朝的立憲行動確實也是實實在在大家看得見的,首先是開放了黨禁報禁(慈禧太后期間,整個中華大地有一千多個私人辦的報紙,大家說什麼都可以了,政府不會去查辦你的)。第二個在各省設立了自議局(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省自議局),那就是省議會。省議會的執行已經開始了,各省的重大問題自議局是要討論的,特別是財政用錢,自議局是要討論的。
學術層面,清廷也已經廢了科舉了。辛醜條約簽訂說不能夠科舉,後來慈禧太后把八股廢了,開始實行考物理、考地理、考法律,開始提倡新學。袁世凱直接在北京建立新學館,大家學一些現代的科學知識,不再學科舉八股之類了;科舉還是有,還是有進士,但是叫做坊學進士、工學進士,有點像今天的大學分科。這些舉措都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東三省又收回來,收回東三省使得清廷的威望大增,特別是在海外華人當中,對清廷的看法是有極大的改觀(收回了東三省,如果今天紅朝收回外蒙古會怎麼樣?),大家都可以理解。
由此,海外的華人對同盟會的捐款日益減少,另一方面很多原本對革命家進行或明或暗的保護的政府也開始甚至是直接驅逐他們,本來孫中山長期住在日本的,這個時候日本也開始驅逐孫中山了,跟清廷交好。這個時候同盟會面臨很大的經費的困難,孫中山以前甚至都不在乎錢,現在大家知道孫中山歷史上有名的一件事說他貪污經費,說他貪污了七千日元,當時日本政府是要驅逐孫中山,因為清廷要立憲,要向日本學習,所以日本政府要驅逐孫中山。之後日本政府也算做到仁至義盡,給了他一萬日元的資助。當時孫中山是住在日本著名的一個富豪家裡,富豪私人給了他七千日元的資助,那時的日元比今天的日元值錢得多,結果孫中山只把這一萬日元上交同盟會做為公款,另外的七千日元他就私自收起,這引起同盟會很多會員的不滿。因為當時,同盟會已經基本收不到什麼捐款了。大家自己辦報紙也是要吃飯的,也是有家有口的,革命家除了革命不會打工沒收入。因為此事,甚至有人公開提出,要罷免孫中山的會長職務,改選黃興當會長。
黃興是心裏明白的,在這時候站出來為孫中山說話了。他當時說了一句話:「總理一家為了革命付出何止千萬,他會貪污這點日元,打死我黃興也不信。」他這一句話,就把大家的情緒壓下去了。然後他又說:「總理現在沒有說明這筆錢的用途,一定有特殊用途,我們大家不要吵。」因經費上的困難,以及各國政府對同盟會各地會員的驅逐,使得同盟會的人數開始逐漸減少,影響力也慢慢的越來越小。到1907年的時候同盟會內部還發生了嚴重的分裂情況。以陶成章為首的光復會會員脫離同盟會,重新成立光復會。以光復會的名義,到東南亞籌款募捐。這個事件很少有人知道,1907年中國同盟會有一次分裂,光復會從此分裂出去的。這一點大家也知道,這對清廷來說是絕大的利好消息。
到了1908年,清末新政進行得是如火如荼,可以說整個的主流的媒體都認為,清廷已經是中興有望,甚至直接說清廷已經進入了千年盛世,為什麼這麼說?外交方面,各主要的國家已經跟我們已經建立了朋友、同志加兄弟的親密關係,已經不再欺負我們了,很多原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正在不斷的廢除,不斷的虛化。這是外交第一個大的成就。另一個原本需要我們不少的賠款,現在也不賠款了,不僅僅是庚子賠款,之前的很多清廷原本沒還完的好多的賠款,現在不賠了。經濟上又好了起來。
外交方面第三個也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收回了東三省。而且在收回東三省的過程當中死的都是日本人,中國人沒有流一滴血就可以收回東三省,大家想想看,那真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多麼好啊!這是在外交方面。在政治方面,清廷最大的敵人,孫文的革命黨,反而日薄西山、內部分裂、矛盾重重。這是在政治方面,同時清廷自己進行的立憲,慈禧太后設立省自議局有一招暗棋,那就是分割督府的權力。在東南互保以後,慈禧太后並不是對東南各省的督府沒有防備。設立的省自議局,其實也是要改變各地方督府在自己境內一言堂的局面,讓各個漁翁,資議局去限制一下各地督府的權力。有了這麼一個處理,而在另一個方面,在軍隊上大家又編練了一批新式陸軍。整個清王朝的軍隊戰鬥力大增。
特別是在經濟上更是這個樣子了,經濟上又怎麼樣?經濟上清廷的收入大增。在辛醜條約簽訂時,清王朝一年的收入是8900萬兩白銀,而支出包括支付各個列強的賠款包括賠款的利息是1.1億兩赤字財政,可是慢慢到了慈禧太后統治後期,也就是1908年已經是收支相抵,甚至是出現盈餘了。收入已經超過1億兩白銀。而且因為很多的西方列強已經不要賠款了,基本上已經是收支相抵,甚至是出現了一定盈餘。一批近代化的工業也已經是建立起來,中國開始初步有了自己的工業體系,這是在經濟方面。由此大家知道了,整個外交、政治、經濟那是欣欣向榮。鐵路在中國也開始鋪軌,火車也開始轟鳴,第一條由中國自己建造的京張鐵路也已經通車。
中國千噸級的大輪船也開始建,雖然沒有恢復北洋水師的規模,而且海星號、海哲號這些有名的輪船也重新開始建立起來了,整個清廷顯得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不少人提出,這一定是進入了一個千年盛世,大清王朝億萬萬年。是不是真的進入了一個千年盛世,大清王朝億萬萬年呢?
沒有多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光緒帝的弟弟載灃成了攝政王,成了當時中國實際的統治者。然而,僅僅三年之後,一個看似很偶然的軍官打了士兵這麼一個事件,竟然就成了壓垮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葬送了清王朝268年的江山。天意不可違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