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在南昌古城進賢門外有一座古樸秀麗、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築藝術風格的千年鎮蛟古塔,繩金塔。有澤園水鄉之稱的古南昌在楚漢時期隸屬於豫章郡,隋唐時期豫章郡改成洪州。那時,古南昌由於水源豐富、盛產並輸出樟木而被冠以「木排之地」的盛名。
相傳,在唐末時期,古南昌一帶出現惡蛟,惡蛟時常會興起風、水、火三種災難為害百姓,當時的劉太守為了安撫百姓在開倉賑災的同時,張榜招賢治理三害。
在進賢門外住有一位叫金牛根的老人,曾經學習過一些易經、風水,當老人的獨生子死於火災之後,老人便一直研究治惡蛟的方法。但是,金漢老用了多年時間查遍了附近三湖九津的地勢地貌仍沒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治蛟辦法。這日,金老漢突然在夢中見到一位高僧,用禪杖在他家菜地重敲三下後說:「進賢門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濟,坐鎮江城,在此建塔,可保平安。」金老漢醒後立即挖地而得到鐵函一隻,函內共有四樣東西:金繩四匝;分別鏤刻著「驅風」,「鎮火」,「降蛟」字跡的古劍三把;盛有三百舍利的金瓶一隻;以及刻有「一塔鎮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繩勾地脈,萬載永無憂。」偈語的竹簡一塊。金老漢立即向劉太守進寶獻策,劉太守大喜,遂派人破土造塔。
建塔基時,在塔基底下用那四根金繩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勾鎖住地脈,又經過三年時間修建,在唐天祐年間寶塔以及塔下寺終於建成。那三把寫有「驅風」,「鎮火」,「降蛟」字跡的古劍便高懸於法華殿上,淨重六十兩的金瓶和金老漢所捐的四兩黃金全部溶鍍於塔頂之上,三百粒舍利子珍藏於塔內。由於此塔是用繩鎖地脈、黃金澆頂所建,因此被叫做繩金塔。繩金塔正門牌樓上高懸「永鎮江城」四個字的燙金牌匾,一副對聯寫的是:「深夜珠光浮舍利,半空金色見如來」。此塔以須彌座為塔基,也許是塔基下金繩鎖地脈的作用,這只有60厘米深的地基竟穩穩地支撐起這座高大的寶塔,且能在這千百年中保持不陷、不斜。
繩金塔的塔身共有七層八面(明七暗八層),內正外八形,均是朱欄青瓦、墨角淨牆,更顯其古樸典雅。塔身每層均設有四面真門洞、四面假門洞,各層真假門洞上下相互錯開,門洞的形式各層也不盡相同。第一層為月亮門;第二、三層為如意門;第四至七層為火焰門;繩金塔內旋步梯可直通其頂層。頂端塔剎為鑒金葫蘆型,頂高3米,最大直徑1.75米,塔剎各部位尺寸比例勻稱,線條柔和流暢,裡面用樟木構架為胎,外面釘有2—3毫米厚的鎦金銅皮。最令人稱奇的是繩金塔層層的飛檐翹角上高挂的銅鈴,這些銅風鈴每層一個音階,七層七音,微風吹過,悅耳動聽。明朝的吳國論是這樣吟詠繩金塔鈴聲的:「雙樹影回平野暮,百鈴聲徹大江寒」。
繩金塔建成後,不僅鎮住了惡蛟,更成為南昌城的鎮城之寶。於是才有了這樣一句古謠:「籐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這裡的「籐」諧「滕」音,是指滕王閣,意思就是如果滕王閣壞了,如同藏寶的「葫蘆」破損了一樣,南昌城的人才和寶物將會失去;「塔」指的是繩金塔,而一旦坍塌,南昌城便完了。
如今,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霜雪雨和各種災難,繩金塔依然矗立在那裡。如果有幸到南昌,一定要欣賞一下這座高50.86米、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
責任編輯: 秀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