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可曾聽過,胡椒與黃金等值的故事?(圖)

 2015-05-01 08: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中世紀歐洲,胡椒曾經跟黃金等值,一個人作長途旅行,可以攜帶金幣,也可以攜帶胡椒,錢花完了,用胡椒付賬,指定不會挨揍。

(網路圖片)

歐洲人把胡椒當成香料,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香料,可是歐洲本土又不出產這種香料,全靠進口。當時印度和東南亞是胡椒的主產地,阿拉伯人從印度進口胡椒,運到埃及,在埃及批發給義大利人,然後由義大利人轉運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發給各地零售商,再幾經轉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裡。路途遙遠,程序複雜,高昂運費加上中間商層層加價,胡椒不貴重才怪。

中國跟歐洲還不一樣,中國產胡椒。可惜產地太少,產量太小,遠遠供不上需求。北宋一朝,全國只有廣州種植胡椒,每年產量不上百斤。與此同時,川人做菜需要胡椒,醫生配藥需要胡椒,道家養生需要胡椒(唐宋元明四朝道士均相信口服胡椒以及呼吸胡椒燃燒時產生的香氣有助於延長壽命)。產量小,需求大,這個缺口靠什麼補上?靠進貢和進口。熟悉宋朝經濟史的朋友都知道,其實進貢也算是進出口貿易的一種。

從北宋到南宋,甚至從唐朝到明朝,中國人消費的胡椒主要都來自於東南亞,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早在漢朝,中國就從海外進口胡椒了,彼時海運未興,進口胡椒得走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商旅匆匆,關山萬里,九死一生,運輸成本更高,胡椒也就更為貴重。「椒房」一詞是從漢朝流行起來的吧?它一般用來指代后妃的宮殿,其中的「椒」就是胡椒(有人說是花椒,錯)。皇帝給后妃裝修宮殿,用胡椒面兒塗抹內牆,故稱椒房。為什麼要用胡椒面兒?因為它香,而且貴重。

宋朝海運極發達,外貿極繁榮,胡椒大量運入國內,自然不會再像漢朝或者中世紀歐洲那樣稀缺了,但是在鄉村,它仍然是罕見食材。就拿南宋時期的浙江農村來說吧,老百姓平常不捨得吃胡椒,只有貴客上門,才有可能地往湯碗裡放幾粒。

責任編輯: 愷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