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為春季,第三個節氣。即視太陽在黃道 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 ,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15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 5°57′S移至赤道。狹義上,指驚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345°的時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網路配圖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這個時候,正是農夫們忙著插秧的時節。不過,如果在這個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所以才有農諺「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打」的說法。
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節…萬物出於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此時天氣 轉暖,漸有春雷 ,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北京地區,北海冰融化,雁飛,蜜蜂開始群飛,春雪終止,榆樹開花。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 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期,此時過冬的蟲卵也將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然而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有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是個好年景。
「驚蟄」節氣後,南方暖濕氣團 開始活躍,氣溫明顯回升。常年節氣平均氣溫淮北地區為6∼7℃,淮河 以南地區為7∼8℃,比"雨水"節氣升高3℃或以上。該節氣內黃淮地區的氣溫自南向北先後穩定升至5℃以上,而氣溫穩定升至5℃,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氣象界限溫度,它預示著樹木開始發芽、春長,春播作物開始播種。常年節氣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區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區為20∼40毫米。
民俗: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於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一些地區要吃炒豆。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的瑤族在驚蟄時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責任編輯: 愷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