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療疾即「樂療」。「樂療」一此由來已久,在中國古時就已有「樂療」的思想,如《群經音辨》中所說:「樂,治也。」《黃帝內經》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五音療疾」。《史記•樂書》云:「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晉代阮籍在《樂論》中也說:「天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認為音樂是使人精神平和,身體康健的重要保證。埃及在遠古時代的古典著作中就稱「音樂是靈魂之藥」。
中國古典音樂,曲調溫柔,音色平和,旋律優美動聽,能使人忘卻煩惱,從而開闊胸襟,促進身心健康。中醫對疾病的音樂療法就是根據中國古典音樂中宮、商、角、征、羽五種音構成的音樂調式與五臟五行的關係來進行治療。
清代著名醫家吳尚先云:「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古典音樂具有淨化靈魂、升華情感的作用,對於校正人的異常行為, 有著藥物無法替代的神奇功用,可謂一劑養生療疾的「良方」。
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在《書梅聖俞稿後》中云:「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以感於心,歡欣惻倫可以察於聲」。他在《國學試策三道》中還說:「蓋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
歐陽修本人就曾經歷過幾個以樂療疾的醫案,並被記錄於《歐陽修集》中。
醫案一、
「吾嘗有幽憂之疾,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孫友道滋,受宮音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體也。」所謂「幽憂」,即是過度憂勞。悠揚的琴韻,竟然在不知不覺之中治好了歐陽修的「幽憂之疾」。
醫案二、
「昨因患兩手中指拘攣,醫者言唯數運動以導氣之滯者,謂唯彈琴為可。」 歐陽修因為寫詩編史,勞累過度,患了手指拘攣之疾,醫生告訴他用彈琴撫弦的療法,試之果效。
醫案三、
歐陽修的朋友楊置,由於屢試不第,抑鬱成疾,整日借酒消愁。歐陽修聞後,送給他一張琴,並寫了篇熱情洋溢的《送楊置序》,告訴他用藥物治療不如以琴曲來寄託情懷和排遣憂思,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寬慰楊置:「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規勸楊置閑來彈琴,寄託情懷,排遣憂愁。
除歐陽修的記述外,古代詩文大家的瑣憶雜記,以及民間流傳的稗官野史,也記錄了許多音樂療疾治病的有趣故事。
《儒門事親》這部醫書中記載了金元時期的醫家張從正用音樂治療「憂而心痛」的病人。明代萬全用音樂的方法使「小兒喜睡,二日不能開」而康復。清代張潮曾說:「某患目疾,予授以吹簫而愈,某患齒疾病,予授以吹簫而愈,所治者非一人也。」
清代青城子的《誌異續編》中有一則記載: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爾醒來,亦是兩目倦開、痴痴呆呆。名醫葉天士診斷後,未開一味藥,卻令家人買來小鼓一面,在病人床頭敲擊。士人聞鼓聲後,神志逐漸清醒。葉天士解釋說:脾臟困乏,致人疲倦,而鼓聲最能醒脾,如此而已。這真是音樂療法的一個個極為生動的例證。
《呂氏春秋•大樂》云:「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音樂養生在中醫中源流久遠,和、中、淡、適的中醫音樂養生之道可謂中華民族寶貴的醫學財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