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待客的茶類、禮儀也不同,但表示尊敬和友好意義相同。如:江南的城鄉,主人以「龍井茶」、「碧螺春」等綠茶相奉;華北、東北地區,主人會端上一杯香味鮮美的「香片」;華南一帶,會送上一小壺香氣馥郁、味道醇厚的鐵觀音;邊疆和山區兄弟民族待客更誠摯和講究禮儀,如蒙古的香美奶茶、西藏的味美酥油茶、廣西的油茶、四川的蓋碗茶等。
客來敬茶的緣由
相傳,客來敬茶的風俗是從三國末年開始的。
自從杜康釀造出酒後,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普遍都是用酒待客,以表示主人對客人的敬意。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庸君主,終日不理朝政,沉浸在酒色之中。為了給自己飲酒助興,經常宴請群臣。每次都是從日出喝到日落,而且整天伴有歌舞伎樂,非要把手下的大臣灌得酩酊大醉不可。孫皓手下有個叫韋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可孫皓也一定要他奉陪,往往不歡而散。
有一次,韋昭陪孫皓在御花園賞花喝茶。孫皓問韋昭說:「你的酒量怎麼一直大不起來?」「回稟聖上我在家每日三餐不離酒,可就是大不起來。」孫皓聽了搖頭說:「堂堂大臣,酒量這麼小,真沒出息。」韋昭端起茶碗對孫皓說:「俗話說得好,刨子能刨平木板,鋸子能鋸斷木板,各有所長,相互不能代替。卑臣酒量雖小,可是茶量卻很大一次能喝上幾大壺,不信,我喝給您看。」說罷,捧起茶壺一口氣飲下三壺。孫皓笑道:「你喝茶本領這麼大,今後凡在酒宴上,我賜你以茶代酒,但不可外傳,免得其它大臣攀比。」韋昭高興萬分,磕頭謝恩。
不久,孫皓又在宮中宴請重臣,他要太監給韋昭準備兩壺茶水。皇上和大臣乾一杯酒,韋昭就喝一杯茶。從早晨喝到中午,幾個大臣醉倒在桌子底下,韋昭反而勁頭十足帶頭乾杯。皇上和滿朝文武百官都已大醉,只有韋昭沒醉。這消息傳開後,宮廷和民間便形成了用茶代酒接待客人的習俗。
品飲趣味
中國對飲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的說法。一人拿著杯慢慢的喝,沉思意遠這就叫得神,趕上節假日,約上幾個好友,一邊喝茶一邊談心,當然是人生樂趣。俗言「酒逢知己千杯少」,飲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老朋友在一起,無所不談,自然「有飲不盡的茶,說不完的話」。三四個人喝茶最好,所以說「得味」。最為考究的烏龍茶的茶具,都是供三四個人用的。如果七、八人在一起,就叫「施茶」,只是為瞭解渴,談不上「辨味」。
陸豐的「敬三茶」
廣東海陸豐一帶有以「敬三茶」招待賓客的習俗。所謂「敬三茶」,即客登門時先泡條形茶。除器具別有講究外,泡茶的方法也很講究。泡條形茶後,接著是「敬二茶」,通稱點心茶。做點心茶也有特製器具,如擂缽、擂錘,還有盛點心茶專用的斗形瓷、缽等。用的原料是碎粒茶,配上黑芝麻粉、肉油渣、麻油及辣味香料等,與麵條同煮。煮好後盛入瓷缽內,吃時從缽內盛出,一人一碗,送到客位上。吃時加鹽酥花生和米胖拌和,連續要吃二至三碗,才算受領敬意。 用過點心禮茶後,到了吃中、晚餐時,舉行的是「敬三茶」,通稱禮飯茶。其配料更為豐富多采,主料是香米和碎粒茶,加配火腿絲、白果肉、蓮子肉、桂圓肉、紅棗肉、熱黑芝麻(擂碎)指點桌面的禮俗。
廣州的茶俗有一點特別,當主人端茶給客人時,客人要用中指和食指在桌面上輕輕地點幾下,並道聲「唔該」,以示感謝。相傳這禮俗起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有一次,他青衣小帽帶幾個隨從,來到廣州一個茶館飲茶。當時,正值春日融融,桃紅柳綠,鳥語花香。乾隆一路觀賞景色,興致勃勃, 一入茶館,便忘記了自己身份。待茶館小夥計端上茶來,就抓起茶壺給身邊的臣僕斟茶。按皇宮禮節,皇帝給臣僕們遞東西時,臣僕要立即下跪去接。皇帝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臣僕們弄得不知所措,要是下跪接茶,恐暴露了廬山真面目;要是不跪,又違反了朝規。這時一位頭腦靈敏的臣僕,想出了一個替身法。當乾隆給他斟茶時,他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成雙腿姿式,在皇上面前「跪」了幾下,後面接茶的臣僕紛紛效法,逗得皇帝大笑:「以手當腳,可見對君的誠意。」後來,這故事一傳開,就變成了現在在桌面上用手指點幾下,以示對主人感謝的禮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