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02日訊】在紐約生活十多年,因為在新聞單位工作,再加上自己在紐約也有很多社會各界的朋友,所以大大小小的活動參加了不少,我自己也組織過一些活動。每次活動邀請嘉賓是重頭工作。
回覆主辦方出席邀請在許多場合上,是主辦單位確認人數的方法,但卻是不少主辦單位「心中的痛」。邀請函發出去,被邀請人沒有回覆。
不管是自己辦活動,還是協助朋友辦聚會,都時常遇到這個問題。從節慶聚會、社會商界活動,孩子生日派對到喜宴等,部分邀請賓客「不回應就是不回應」,答「可能」的賓客滿天飛,主人人數拿捏困難,食物準備傷透腦筋。
「回覆邀請」是美國基本社交禮儀
回覆主辦方出席邀請在美國應該算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許多邀請函下方都有此注記。它甚至有專用的縮寫:RSVP(原文為法文的Respondez sil vous plait),可以解釋為Reply to the Invitation,沿用至今,便是「請回函」的意思。
有些亞裔沒有回覆邀請的習慣
經常參加美國社會的活動,很多時候,負責舉辦活動的人都會跟我抱怨,預約不准真傷腦筋。
有不少活動主辦經驗的僑界人士表示,一些如園遊會等慶祝活動,發了邀請的人,不回覆,有時就以為人家不來了,就把位置讓給別人,結果人家最後又拿著邀請函來了。主辦方常常徘徊在「人少了不好看,人多了坐不下」的尷尬狀態。
一位美國生活的華裔,因為喬遷之喜,打算聖誕節前夕,邀請孩子的四個好朋友全家與公司同事熱鬧一下,他不僅用Evite.com邀請,也在臉書發邀請函,長輩則親自打電話邀約。
然而,除一些家庭也有舉辦過派對的朋友馬上回覆確認外,少數朋友「臉書邀請不回應、電話簡訊不回覆,打電話確認又說再看看」。
主人在聖誕節前20天發函邀請,可能有些朋友遲遲未回覆她,派對前兩天致電詢問四名尚未回覆的朋友,竟不約而同回答「可能」,他只能先把這些「可能」都算進去準備食材,最後四個「可能」,只到了一人。
一位擁有籌辦活動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士說,日本、美國文化,多會RSVP,華人、越南、韓國則比較無此習慣,華裔回覆RSVP以年輕人較多,一般新移民仍沒此習慣,通常會RSVP者約五至七成,另外三成怎麼樣都不回。
她說有一次一大型醫院找她舉辦活動,800張請帖發出去,「醫院方說,按照往年慣例,會RSVP者,大概只有200人」。
不回覆邀請,人數無法預計,造成浪費
有位紐約的華裔朋友,有次兒子過週歲想慶祝一下,他透過簡訊發邀請信,發了40個朋友,僅12人回應表態出席與否,他知道華人多半不太喜歡回覆,因此多訂一桌以防萬一。沒想到最後有大半桌沒坐滿,還是叫了一整桌相同的菜,搞得剩菜滿滿,還要拜託大家打包帶回家。
「不請自來」也傷腦筋
相比「不回覆」的受邀者那種冷漠,還有些「不請自來」的賓客的「熱情」也讓主辦方傷腦筋。
美國一位華裔,兒子滿月,從家鄉趕來看孫子的爸媽,在高檔華資海鮮餐廳席開兩桌,請兒子至親好友與白人上司吃滿月酒,有人聽說了消息後,在不通知主人的情況下不請自來的。最後結果「兩桌變成五桌」,預算硬是多出上千美元。
再比如我的一位美國僑界的朋友就說,有時辦活動,通常一些關係密切的社團,辦活動會互相邀請對方社團代表與會,但幾年前一次他所屬社團辦一個約40人至50人節慶活動,受邀的僑團代表卻帶了他們社團近20人來,且「都穿制服」,一時間場子好像變成他們的。突然多了三分之一人要吃飯,活動負責人,只得緊急打電話訂了數百元外賣。
「一人回覆,帶來一串」
有的賓客「一人回覆,來一串」,之前曾碰過一位朋友的婚禮,有人回覆函上載明「出席一位」,沒想到婚禮當天突然「一人變六人」,對方解釋「因有朋友從中國來玩,沒看過美國婚禮,所以過來瞧瞧」,但事先對方並未跟主人打招呼。
博主高娓娓也經常帶一串人去參加別人的活動,有時候一個活動別人剛開始只邀請我,但往往我身邊的朋友聽說之後都想去湊熱鬧。不過我很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管帶一個,還是帶十個,一定會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才會帶過去,否則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不管怎麼說,入鄉隨俗是真理,到了美國,最好就要遵守美國的社交禮儀,否則會給自己的社交生活帶來非常大的不便,這些社交上的小細節,該遵守的還是要遵守的。這樣,於人於己都有好處,朋友們說呢?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