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打工10年:從清潔工到企業老闆(圖)

 2014-02-03 00: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李少國帶著兒子回到老家。

【看中國2014年02月03日訊】宣恩縣地處鄂西南邊陲,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3個鎮、6個鄉,縣城設在珠山鎮。全縣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春秋為巴子國地,清雍正十三年 (1735)改土歸流。乾隆元年(1736),並施南、東鄉、忠峒、忠建、木冊、高羅諸土司地置縣,命名宣恩。目前,全縣總人口35.56萬人。

宣恩屬雲貴高原延伸部分,地處武陵山和齊躍山的交接部位,境內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酉水和貢水這兩條古老的河流流經縣域,七姊妹山上有世界著名的孑遺和觀奇賞植物珙桐。

宣恩人最引以豪的是他們的土家臘肉,臘肉在鍋裡烹煮,香飄十里,勾人食慾,是土家人平時招待客人擺在席上的主菜之一。此外,土家油茶湯、烤洋芋、合渣、米豆腐等都是當地特色小吃。

2008 年12月20日,李少國在自己的QQ空間裡轉發了一個名為《This is my home town》的圖集,這裡面的相片,全是展現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的鄉土人情。李少國說,想家的時候,這是最好的「解愁良方」。過去的10年,他在東莞過了3個年,另外的7個都回到了故鄉。「每到年關時就著急地想回家,但一回到家裡又開始牽掛那邊(東莞長安)的工作。」李少國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來形容自己複雜的鄉愁。

打工第一年窮得不敢回家過年

2003年,李少國還在宣恩一中讀高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他在家休學了一年。痊癒之後,他沒有選擇繼續讀書,而是跟一個親戚南下打工,因為家中實在太窮了,務農的父母供不起他和姐姐兩人同時上學。

懷揣著800塊錢,他坐上了到東莞長安的大巴。一到長安,他就趕緊出去搵工,所幸一家玩具廠錄用了他。只不過,這家工廠計酬按小時算,每小時僅1.4元。在這家玩具廠,這名不滿20歲的小夥子一口氣從普工干到了拉長,付出的代價是每天沒日沒夜地幹活,最多的一個月竟然上了427小時的班。

「即便如此賣力,但每個月工資才三四百元,交完100多元的生活費,根本就存不到一分錢。」李少國說,眼看就快到年關,很多工友都爭相回家過年,但他自己卻想都不敢想,因為身上所有的錢加起來還不夠來回的車費。「一想起家裡的父母和親朋,總覺得這樣回去太沒面子了。」李少國說,臘月十五這天,他拿起紙筆給千里之外的父母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們自己這一年做得還不錯,並寄回去1000元錢,讓父母買些好吃好喝的,但由於過年很忙回不了家過年。收到信後的父母自然是驚喜萬分,但他們哪裡知道,兒子已經寄出身上所有的錢,連過年都只得投靠打工的親戚。

業餘學英語10年7次變軌

10年前的那個春節注定過得不好。但如今,當年的窘迫少年已經變成了西裝革履的英語培訓師,是長安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英語培訓機構的老闆。在過去的10年,李少國在故鄉過了7個年,另外3個則留在了東莞。用李少國的話說:「只要能回就一定得回去,因為這邊(廣東)實在沒有什麼年味」。

2004年開年後,李就辭去了玩具廠的工作,選擇到長安國際大酒店做清潔工。「入職時,給他們(服務員)發的是皮鞋和西服,給我發的是布鞋和馬褂,當時真的覺得好失落。」李少國說,唯一讓他滿足的是工資變成了600元每月。在隨後的日子裡,這個土家小夥子還做過服務員、倉管、領班,直到後面做上了這家五星級酒店的客房主管。

2007年是李少國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利用業餘時間去學好英語,但這卻是他學生時代最為「厭煩」的一門課。李少國說:「中學時最討厭英語,因為怎麼學都學不會,所以英語成績是所有科目裡最差的」。不過,這次雖一切從ABCD開始,但通過勤奮的努力很快上手,「白天上班,晚上上兩小時的課,回家後躺在床上繼續練英語。第二天5:30起床就到出租屋後面的小山坡讀英語,7:40動身去上班,就這樣週而復始,堅持了一年。」李少國說。

為幹一番事業,李少國又選擇到英語培訓班做工,並慢慢從助教做到老師,最後做到單獨一所學校的負責人。2011年,有一所英語培訓機構難以為繼,李少國沒有多想,利用自己全部積蓄將之接手了過來,並取名為「和諧外語」,既做老闆又親自擔任老師。如今,「和諧外語」已經成為長安培訓機構中的一個品牌,專門面向成人招生,輝煌的時候擁有3個分校。

自從輟學後南下打工,這個武陵山區走出來的土家小夥子在人生的第三個10年已完成了7次變軌。在這期間,他完成了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我就如一隻風箏,線的那一頭是故鄉,」李少國說,在外拚搏的日子,難免有想家的時候,開始的那幾年,他一想家就只有找上幾個老鄉,湊在一桌吃吃飯。後來,東莞長安這邊也有老鄉開起了家鄉飯館,這種聚會的日子就更加多了。

除了外出的第一和第二兩年,加上2008年雪災那一年,其餘每年李少國都回家過年。所謂的年味,在李少國眼中,除了家鄉特色的風俗、親友聚會外,還有就是看一看家鄉每年不同的變化。

想把英語培訓學校開到家鄉

其實,就在《This is my home town》這個帖子的後面,還有一個名為《計畫》的帖子,李少國將自己的人生規劃到72歲退休。在30-40歲這個階段,李少國的規劃是「開屬於自己的分校,每兩年開一家」。在李的戰略藍圖裡,故鄉是一座繞不過的城。「我們這裡窮,現在大多數成人都在外地打工,導致家裡只有小孩和老人。所以小孩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英語,根本無法享受到沿海地區成熟的教育資源和模式。」李少國說,自己在校沒讀多少書,他不願看到孩子們步他後塵,所以打算把培訓班開到宣恩,招生對象重點針對中小學生。

在李少國看來,處於武陵山區的宣恩,封閉的心態加上落後的教育模式,導致英語教學相對滯後,這也是為什麼他當年不願意學習英語的根本原因。家鄉要對外交流甚至接軌國際化,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必須學好英語,也必須要有更開放的心態,而他正可以獻出一份力量。

在李少國的空間裡,寫有這麼一句話:「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do till you try.if you can dream it,you can do it!」這或許便是李少國在10年裡實現人生跨越的秘訣。

鄉問·同題

Q:你覺得故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A:我覺得故鄉最大的變化是大多數人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建設也大變樣,之前的一些菜地現在都是高樓林立了。我們是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少不了一些民族建築,比如土家的吊腳樓等,但現在在農村地區越來越少。不過,在縣城裡,這類建築卻越來越多,都是政府為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而興建的,比如風雨橋、鼓樓等。不過,兒時的一些舊習俗都逐漸消失了,「漢化」已成大勢所趨。比如土家的擺手舞,之前一到隆重節日,村寨內的漢子們都會到擺手堂一起跳擺手舞慶祝,如今會跳的人已為數不多。

Q:對故鄉的最大願望是什麼?最擔心故鄉未來哪方面的發展?

A:對故鄉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故鄉能夠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引進並開發一些新的產業讓故鄉變得更加富強。最擔心故鄉未來教育方面的發展。現在大多數成人都在外地打工,導致家裡只有小孩和老人。所以小孩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Q:故鄉什麼事物最能寄託你的「鄉愁」?

A:故鄉的人最能寄託我的「鄉愁」。我們宣恩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擁有土家、苗族、侗族等多個民族,我本身是土家族人,我們土家族人都非常熱情、好客、淳樸。我們土家的一道特色菜就是臘豬蹄子煮火鍋,如果圍一桌人,全部講著宣恩話,吃著臘蹄子,即便再遠也可聞到家鄉的味道。

鄉情·手記

為鄉愁而生

為鄉愁而變

席慕蓉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就如李少國一樣,每一個遊子都有自己的鄉愁。

宣恩縣是一個傳統的民工輸出大縣,在該縣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打工經濟」都曾作為專門的一章,全縣17萬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的佔到8.26萬,李少國也是這打工大軍中的一員。他們或懷揣著夢想,或迫於生計,踏上遙遠的務工路,除了向家鄉寄回辛苦錢外,還帶回了先進的意識和文化,尤其是對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不過,湖北民族學院民族學和社會學學院教授劉倫文曾表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大量流遷,對農村社會發展雖然主流是積極的,但對少數民族社會的村落經濟、社會管理、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卻也有著負面的影響。如今,不光是學者,像李少國這樣的打工者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近年來,不少在外的宣恩兒女都積極加入到家鄉的建設浪潮。截至2011年5月,全縣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中小企業達到110多家。而在宣恩縣興起的棟棟商品樓中,購買者大部分來自外出務工者。可以說,沒有這一群常年辛勤的務工者,就沒有家鄉如今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推動著這一股洪流湧動的背後,或許正是那濃濃的鄉愁。

来源:南都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