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09日訊】對於世界投資界的大量中國觀察家來說,始終有兩個頭疼的問題。其一,如何通過觀察數據來考察增長能否繼續,或者是否正在形成泡沫,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存在。其二,這些數據本身是否真實,能否全盤相信,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中國的。
比如說中國共產黨此次全會上宣布的改革。這些改革受到了歡迎,但隨後,很多分析質疑這些改革是不是像它們看上去的那樣。
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沒有人能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中國發布的數據。甚至是中國現任總理李克強也曾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是「人造的」,所以不可信。
對於大多數中國觀察家來說,不會說漢語,不熟悉這個國家,他們只能在數據後面加一個需要註釋的星號。他們往往會去尋找最難作假的數據,比如說發電量(這一數據顯示,2008年末危機那幾個月,發電量急劇收縮)。
但現在他們也在嘗試直接分析最重要的數據,包括通脹和增長數據。以埃米•納卡穆拉(Emi Nakamura)為首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一組經濟學家得出的初步結論是,最近中國的通脹被低估,而消費增長卻被高估。納卡穆拉曾在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從事通脹數據研究。而上世紀90年代的通脹率比現在高得多,跡象表明那個時候通脹被高估而增長卻被低估。
得出這一結論,並不是靠對數據進行獨立的核查,而只需對公開數據本身的內部一致性進行考察。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了驚人的增長,顯然大部分都是真實的增長。但可以說,增長的穩定性甚至比整體數據還令人吃驚。20年來,GDP的平均年增長率一直維持在9%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的通脹率一直比較低也非常穩定。在增長這麼快的情況下,1997年以來平均通脹率低於2%並且從未超過6%,這可信嗎?
納卡穆拉的分析以恩格爾曲線(Engel Curve)為基礎,該曲線以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的名字命名。他發現,人們的財富與食物支出所佔比例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關係。越是富有的人,食物支出的比例就越低。
畫一張圖,一個軸代表總支出,另一個軸代表食物支出所佔比例,能夠得到一條曲線:隨著總支出的增加,食物支出比例會下降。這一關係不隨時間改變。
然而,當納卡穆拉的團隊畫出1995年、1998年、2000年中國的恩格爾曲線時,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曲線會朝下移。換句話說,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總支出(去除通脹因素)保持穩定的家庭,決定把他們在食物上的支出減少很多。
在幾乎所有的收入水平上都是這樣,箇中原因不是食物價格相對下降了,因為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家已經把這個因素剔除了。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家庭收入要高於官方統計數字,或者是食品價格通脹低於官方數字,或者最有可能是這些因素的結合。
從2006年到2008年,也就是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及其引發的危機同時出現的中國大規模刺激舉措之前,恩格爾曲線向上移動。這意味著,財富不變的人每年在食物上的支出在增加。也就是說:通脹比官方數據高、增長比官方數據弱。
統計上的進一步「偵探」工作顯示,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的一種主食——豬肉的供應受到衝擊,原因是2007年中國的養豬場爆發了一場流行病。這推高了食品價格、減少了非食品產品的消費,也可能迫使政府採取了行動。官方數據體現的是「經過潤色的現實」。
這其中涉及深奧的統計計量問題,但一系列其他測算,比如服裝支出,或者食物支出裡不同食品的佔比,都表明這些結果是可信的。
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這些數據只適用於消費,不要通過投資的棱鏡來考慮經濟。
這樣的分析是有必要的。在中國投資不一定完全靠猜。用類似的分析,解釋中國威廉亚洲官网 改革背後的動機還是可能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