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本地化:外國車企在華成功的關鍵

 2013-12-02 11: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2月02日訊】在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中,日產(Nissan)近年在中國是一個正面的例外,這令人更加相信:豐田(Toyota)和本田(Honda)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上遭受的傷痛主要是自找的。

與豐田和本田相比,日產的業務更依賴中國,而且該公司採取了更到位的本地化戰略。

2005年,在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在華銷售的每100輛汽車中,日產僅佔其中的6輛。去年,這一數字達到近40輛,而大部分增長是搶佔本田市場佔有率的結果。

「日產增添了更多產能和產品,」駐北京的行業諮詢顧問羅威(Bill Russo)表示,「豐田和本田沒有跟上市場的步伐。」

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董事Koichi Kawaguchi表示:「(在中國)你需要很多不同的品牌種類。」

例如,在一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很多汽車所有者更願意聘用司機,自己可以在汽車後座上工作,特別是在他們陷入中國出名的交通擁堵時。

從這點來說,即便是標準的德國頂級汽車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也不夠好。

奧迪(Audi)、寶馬(BMW)和戴姆勒(Daimler)主宰著全球豪華汽車市場,奧迪在中國搶在德國同行前面,率先研發車身更長、後座腿部空間更大的汽車。

今年,在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中較為落後的戴姆勒正大舉努力,推出類似的量身定制車型。

這與豐田、本田和日產在美國的經歷迥然不同,在美國,顧客迅速喜歡上了日系汽車的可靠性和能效。

羅威表示:「美國消費者接受了日本的價值主張。但中國市場呼喚本地化程度高得多的戰略。」

中國汽車業本地化的另一個方面涉及製造業。

外國汽車製造商最初受益於在全球增長最快汽車市場一舉兩得的盈利模式。

它們受益於各自中國汽車製造商組建的合資企業中的部分股權,同時也受益於將汽車零部件銷售給這些合資企業。

聰明的汽車製造商沒有抵禦本地採購加大的趨勢。並非巧合的是,中國最成功的兩家外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VW)和通用汽車(GM)——也擁有最本地化的製造戰略。兩家公司都對其合資企業的本土供應鏈投入了巨資。

艾睿鉑估計,日產與東風汽車(Dongfeng)組建的合資企業現在有超過一半的零部件是在中國採購的,而豐田和本田的本地化率不到30%。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