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二娘到衙門誣告大娘害死其弟,縣官(後,余坤鴻飾演)刑求逼大娘認罪。
【看中國2013年11月20日訊】清代焦循在嘉慶24年(1819年)出版的「花部農譚」已提到花部(又稱亂彈)的《藥茶記》這齣戲,這是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的一齣戲。焦循又驚又喜,沒想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能如此傑出的表現正義,太難能可貴,因此他乾脆稱此戲為《義兒恩》。
1.新竹竹塹北管子弟戲團演出《藥茶計》。員外外出收租,囑託妻妾照顧家庭。
這位義兒(有正義感的年輕人)名叫張浪子,他母親因丈夫去世,帶著他改嫁給員外作妾(二娘)。員外的大太太育有一子一女,這位後來的二娘,處心積慮就想害死大娘及其子女,好讓自己與兒子張浪子繼承全部家產。故事從員外離家收租開始,每每在員外面前裝賢慧的二娘露出猙獰面目:她在人參茶下毒假意孝敬大娘,沒想到二娘的混混弟弟剛好跑來借錢,搶去茶喝先給毒死了。二娘到衙門誣告大娘害死其弟,同時又將大娘的兩個小孩關進柴房準備活活餓死他們。
2.《藥茶計》二娘(右,籃文豪飾演)叫出丫環,兩人訂下害人毒計。
張浪子很難自處,但他選擇不認同邪惡的母親。先放走柴房裡的兄妹,再去衙門自首說人是他殺的;大娘獲釋,而張浪子成了死刑犯。
3.《藥茶計》二娘(左,籃文豪飾演)不願借錢給好賭成性的弟弟(右,柯金助飾演)。
這出亂彈戲,接下來演的情節為「殺場生祭」,也就是後來京劇《藥茶計》的通稱戲名《斬浪子》,演大娘(老旦)、張浪子(小花臉)在法場泣別的這一段折子戲,後因老旦龔雲甫(1862—1932)加入甩髮動作而變的更有看頭。如果京劇以全本演出(上海楊四立、麒麟童均演過張浪子,共有八本之多),全本戲就稱為《呆徒富貴》--張浪子不顧自己利益,見義勇為,常人看是一個「呆徒」,可是好心好報,後享大富貴。
4.大娘(右,彭金塏飾演)戴僧帽正在佛堂頌經,二娘假意拿茶孝敬大娘。
《藥茶計》真實反映社會的道德水平,無形中也教化民眾樂做善事。相比之下,吃黨媽媽奶水長大的大陸人民,漸漸成了「貪婪邪惡、見死不救」的異形,與張浪子完全相反--最近小悅悅車禍無人理睬的事件,外國媒體都難以置信,大標題稱中國是「道德文明驚人崩潰」。
5.二娘的弟弟(左,柯金助飾演)搶先喝了人參茶,肚子立即痛起來。
大陸當官的正忙著爭奪十八大的位置,無人理睬什麼崩潰不崩潰,最多聲稱那是國人素質差,五毛黨則更進一步說是佛山人素質差(事情發生在佛山),更顯得那是別人家的事,於己無干。冷漠無良知到什麼地步了?三百年前焦循表揚的「義兒」,怎麼在短短62年就消失無蹤?
7.《藥茶計》張浪子質問母親的丫環,丫環支吾其詞。
有時候想想戲劇的潛移默化,你就會明白共產黨「戲改」的惡劣影響,刪除善良,植入鬥爭,根本成了不擇手段流氓風格式的歪戲;抹煞了傳統戲啟人向善、明辨是非的優秀傳承。其影響所及人人變成自私無比,全身發散醜陋與恐怖。(《藥茶計》在大陸因劇裡有多處神佛出現,說是迷信;員外又是個收租的地主,所以不演此戲;近因號稱搶救挖掘老戲,偶見點綴性演出,民眾仍是陌生)。
8.張浪子到柴房,聽到兄妹在哭泣,他很難過,給他們錢,讓其逃走。
比較同文同種的臺灣,那是大相逕庭。亂彈戲傳入臺灣三百年,《藥茶計》幾乎一直保持著老樣子演出,至今仍受歡迎。在臺灣由於先有南管,就將後傳入的戲曲稱為北管;在農業社會時代,各地以寺廟為中心,農閑時召集年輕人(通常是男生)學曲藝,遇廟會即能演出,也稱為「子弟戲」。臺灣從南到北大家都愛演愛看《藥茶計》這一出,並以全本形式演出。
9.張浪子認為大娘每天拜佛,佛卻不保護大娘,想把佛像摔了。金甲神(右,楊錫堯飾演)立即出現制止張浪子的魯莽不明真相。
一齣戲的盛演不輟,可反映出當地人的內心看法。當然,臺灣沒有戲改,也沒有中共62年的統治,所以這個內心狀況一直如此,相當準確,可供驗證,也就是說內心具有「不認同邪惡」與「見義勇為」的特質--例如國際上發生災難的時候,臺灣人的捐款不落人後;例如邪惡不能隱藏,總會被報料出來,許多大陸來臺遊客,晚上就愛看電視上名嘴的報料,感受一下說真話的淋離暢快。
10.張浪子昏倒在地,金甲神完成任務後離開。
以前戲曲遍地開花,起著移風易俗的作用。中共卻利用戲曲毀人,大部分戲都編成刁鑽整人的情節,所謂的厚道被譏為愚忠愚孝。中共的謊言讓老百姓安心的吃毒奶粉、地溝油,還能讓老百姓同時誇讚生產毒奶粉、地溝油的人聰明,羨慕他們能賺大錢。這才是多麼可悲的愚忠愚孝啊!真懂張浪子的人知道,張浪子一點也沒有愚孝,可他的厚道深入人心,人人都受觸動。
11.《藥茶計》張浪子到衙門自首因怨殺人,大娘獲釋,張浪子變成死刑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