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20日訊】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報告稱,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居民收入35年增長71倍」這一消息引廣泛關注。但實際上,過去35年,中國GDP年均增速高達9.8%,高於居民收入增速2.4個百分點。
與之相對應,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從改革以來最高水平1985年時的56.18%下降為1997年的55%,再到2007年的43.42%,22年下降了近13個百分點。2008年金融危機後下降更加嚴重,2009年降為41.8%。目前停留在四成左右。
為什麼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速一直跑不贏GDP,經濟發展創造的財富哪裡去了?這要從GDP的構成說起。
GDP有幾種公認的演算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用收入法計算GDP比較好理解上述問題,即:GDP=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淨額+營業盈餘。
勞動者報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過去35年,GDP增速比居民收入增速高出2.4個百分點,則說明,固定資產折舊、稅、企業利潤三者之和的增速遠高於9.8%,才能彌補勞動者報酬拖的後腿。尤其是稅,2005年的GDP比1994年增加280%,稅收收入卻比1994年增加461%。這意味著11年間,稅收增速要比GDP增速高出大約8個百分點。
高投資是財富分配向資本轉移的另一大原因,固定資產折舊不斷吞噬GDP。從1980年之後的32年間,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91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31.15萬億元,增長了342倍,年均增長20%,是GDP增速的兩倍。
高投資既為政府提供了稅收,又可提取等比例的資產折舊,這就將壓縮GDP蛋糕中的勞動者報酬,居民收入增速落後GDP增速成為必然。
政府要稅收,資本要收益,官商一拍即合,有時不分彼此,亦官亦商,這是中國「經濟奇蹟」的最大動力,沒有之一。雙方合作的成果體現在名目繁多的工程項目中,這就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改成了大工地,靠投資鋪攤子拉動經濟的原因。小打小鬧的項目滿足不了權力的胃口,上大項目才能讓他們過癮。凡被查處的大貪官,沒有一個不是栽在項目和以項目豢養的女人中,劉志軍、李春城、李嘉廷以及他們身後的女人丁書苗、何燕、「公共情婦」李薇。
高投資造成的後果也牽制了投資本身,嚴重的產能過剩無法在內部消化,因為居民收入上不去。習近平說,改革由問題倒逼產生。中國當前面對的問題,表現在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生態環境惡化,不改革,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都將難以為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