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20日訊】我們在西藏的一段日子裡,除去觀賞美麗神奇的風光以外,便是留心藏族風情了。
生活在西藏地區的藏族同胞一般情況下大都沒有姓氏,只有名子,而且名字往往是在出生後,由寺廟的活佛或較有聲望的喇嘛,從佛經中引用一些神名或帶有吉祥意義的名字。如次仁(長壽)、平措(圓滿)、扎西拉姆(吉祥仙女)等。也有一些人家生了小孩怕魔鬼攝去,專門取一些聽了令人作嘔的名字,如「其加」(狗屎)等等,以使魔鬼對此人不感興趣。由於沒有姓氏,自然也就沒有宗族關係和宗族組織,每個家庭就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單位。家庭中多以婦女為中心,她們既操持家務、掌管經濟,又是主要的勞動力。同漢族等其他民族相比,藏族人對親屬的稱呼要簡單的多。祖父和外祖父均稱為「波啦」(爺爺),祖母和外祖母統稱為「莫啦」(奶奶);父親和岳父都叫「爸啦」(父親),母親和岳母都叫「阿媽啦」(母親);其他凡屬於父親的男性親屬統稱為「阿古啦」(叔叔),女性的均稱為「阿尼啦」(姑姑);對母親的男性親屬一律叫「夏鄉啦」(舅舅),女的則一律叫「索姆啦」(姨媽)。
另外,藏族人還把平時的人與人之間的直呼名字,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一般都要在名字前面或後面加個「啦」字,像扎巴旺堆啦、達瓦卓瑪啦等;貢布地區在男性名字前加「阿達」,昌都地區加「夏布」,等等。
在西藏的日子裡,我們幾乎每天都天要喝酥油茶、吃點糌粑。因為當地朋友介紹說喝酥油茶可治高原反映症,雖然不習慣,但的確有效。
酥油茶是先把茶葉加水熬濃,然後倒進一個長筒型的酥油桶裡,加上一塊酥油,放點鹽,用力攪拌,便可得到香甜可口的酥油茶。由於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因而製成的酥油茶,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上好飲料。糌粑,是由青稞、豌豆或其他雜糧晒乾炒熟後磨粉,加上濃茶酥油,用手反覆揉拌而成。藏族人食用糌粑既不用筷子,也不用杓子,而是用手抓,稱為「抓飯」。這樣,對於我們內陸人可就有點彆扭了。
在西藏,還有些藏族人有著食生魚的習慣,食用前加工倒很講究的。先將活魚去髒,完整地剝下魚皮,去掉魚頭魚尾,再將連骨帶刺鮮魚肉,加進青蔥、鹽巴、辣椒、香料等,剁成魚醬,這樣食用起來非常鮮美。
藏族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一兩個民族傳統節日或宗教節日。如「洛薩節」、「擺花節」、「雪頓節」、「林卡節」、「洗澡節」、「望果節」、「燃燈節」、「跑馬射箭節」等等。在眾多節日中,「洛薩節」更具特色。「洛薩節」就是藏歷的新年。傳統的藏歷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所以,從藏歷舊年12月初,各家各戶便開始做過年的準備。節日到來,男女老少見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薩爾桑」(新年好)。除夕前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古吐」。吃古吐是非常有趣的一種年俗。古吐是由麵團製成,裡面分別包著石子、鹽巴、辣椒、木炭、羊毛等,有的還把麵團制做成佛像。如果誰吃到包有石子的麵團,就預示著他(她)來年心硬;吃著鹽巴,就意味著他(她)來年很懶;吃著辣椒,就表明他(她)來年嘴辣;吃到羊毛,就說明他(她)來年心軟;吃到木炭,就預告他(她)來年心黑。在這種場合裡,全家人吃著,看著,說著,笑著,一個一個地品評著吃到嘴裡又吐出來的這類東西。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按老規矩,大年初一早上,每家年紀最大的老人要第一個起床,到井裡提回新年的第一桶水,而且越早越好。當老人把水提回後,全家人起床,穿上過年的新衣服,便開始舉行家庭拜年儀式。當一家人按照輩序老幼在長墊上坐好後,年長的老人便將竹素切瑪依次端到每個人面前,祝福說:「扎西德勒平措松!」(意思是祝你今年各方面都吉祥如意)被祝福的人也馬上向長者祝福:「旦都德娃托巴秀!」(祝您永遠幸福)「退桑塔胞查,若若總久勇巴秀!」(願明年新年我們仍然健康地在一起)做完拜年儀式,全家人歡聚一堂,高興地吃著麥片粑和酥油煮的人參果等好吃的食品,愉快地彈起六弦琴,跳起敬酒舞,歡度為全家增添快樂的大年初一。
藏族是一個非常講究禮節禮貌的民族,在各種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表達的禮節禮貌是多種多樣的。如有些地方,親朋見面,往往施以碰頭禮、貼臉禮,以示親切,有些地方則流傳著一種彎腰、伸舌的禮節習慣。但在朝拜佛像、覲見首長、婚嫁喪葬等各種場合,一般都採用敬獻哈達的禮儀習慣。
哈達是一種紡織物,長的有一、二丈,短的僅三、五尺,敬獻哈達愈長闊,愈顯得尊敬,禮儀的等級也愈高。哈達的顏色多為白色,也有藍、黃、紅、綠等色彩的。由於敬獻的哈達是表示誠心、吉利、純潔之意,所以,一般敬獻的哈達以白色為多,只是在結婚的禮儀中或拜謁神佛時,才敬獻彩色哈達。
據說在藏族民間傳說中,哈達原是一位仙女拋向人間的一條飄帶,因此,藏族人民對獻哈達的禮儀看得十分珍重、嚴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