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經的那些風俗習慣日益遠去(10)(組圖)

 2013-09-12 14: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9月12日訊】曾經的那些中國傳統風俗習慣:

八十一、宋‧蹴鞠

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何嘆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註:‘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於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捶丸

城間小兒喜捶丸,一棒橫擊落青氈。縱令相隔雲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

《樸通事諺解》中有關於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杓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也有皮球的記載)其場地‘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盛球棒的器具,稱為‘提攬’,筐上有圓圈,用手提攜。在宋代繪畫有小兒《蕉陰捶丸圖》;成人亦有捶丸活動,《續夷堅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為友招,擊丸於園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擊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爾夫球之祖源。而《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沒有高爾夫球起源記載,只說最早1457年(明代)蘇格蘭禁止高爾夫球。

 

八十三、明‧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臺。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明王譽昌《崇禎宮詞》:‘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婷婷。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明代畫家杜堇繪有‘仕女蹴鞠圖’,畫中三位婦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錢福有《蹴鞠》詩:‘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麵花含露,塵扑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煞長安美少年。’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綵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放紙鳶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畫裡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遊遍綠楊天。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清代詩人描寫放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箏。’‘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北京稱風箏為‘鷂子’;縛竹笛於風箏背上,因風播響,稱為‘鷂鞭’。據說初春的風,由下往上刮,過清明風則不穩;故易吹落。

八十五、清‧打陀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陀羅,又作陀螺,《通俗編》:‘陀羅者,木製,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於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北方正月,天氣正寒,兒童多在冰上打陀羅,俗稱‘冰嘎’。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折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閑處打陀羅。’此指在平地打陀羅也。

八十六、漢‧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採,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八十七、唐‧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八十八、漢‧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陽畫像石中有長袖舞女在五個杯上舞蹈之狀;滎陽出土漢代陶樓所繪人物中,亦有長袖舞女在五個覆杯上舞蹈的形象。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八十九、唐‧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李端《胡騰兒》詩:‘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國;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九十、宋‧瓦子內說書

閑聽瓦內講評書,粉怪傳奇勝翻讀。打諢煙花皆悅眾,全憑利口譽京都。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且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發發蹤參之事,有譚談子……等;談論古今,如水之流。談經者,謂演說佛書。又有說諢經者,……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所謂‘四家數’即對曲藝說話的分類:小說、講史、談經、諢話。銀字兒指演出前先吹銀字管樂而得名。煙粉指煙花、愛情故事;靈怪指神鬼故事;說諢經指滑稽說唱。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