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04日訊】二零零三年中國大陸出現了一部引發廣泛爭議的電視劇,它就是五十九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該劇大膽謳歌民主共和制度,重塑歷史人物,被認為有借古諷今之嫌,令中國政壇和民間傳言甚多。中央電視臺邊播邊剪,並在首輪播完後,不再按原計畫重播,各地方電視臺的播出也紛紛被取消。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部歷時四年,耗資千萬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遭遇被禁播的命運呢?。
《走向共和》劇照
辛灝年:這部電視劇主要表現了,滿清王朝在它的沒落期,也就是一八六五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五十餘年當中,它為了挽救滿清王朝這個末世的王朝,它也為了挽救已經兩千多年的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所進行的一次改革開放。在這五十年當中,它的改革開放有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變法以救大清江山。第二個階段是變制先保大清皇權。而在第一個階段裡面它主要經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也就是三個內容。第一是李鴻章為代表的改革開放,也就是洋務運動,經濟改革;第二個內容就是康有為要求政治變法。第三個內容就是慈禧太后推行新政。而在第二個大階段裡面它主要做了一個內容那就是要君主立憲,預備立憲。在長達五十年前後兩度的清王朝的改革開放的歷史當中,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血、有肉、有淚、有情的故事,而《走向共和》就是對這五十多年的血淚的故事進行了一次非常藝術地再現,表現了歷史的真實。
記者:《走向共和》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那它為什麼被禁呢?
辛灝年:這部電視劇由於真實的表現了歷史,也就真實的揭示了清王朝改革開放必然失敗的命運,這一點對中共來講具有刺激性,也就是別人所說的「借古喻今」。清王朝五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當時叫「洋務運動」,叫變法,叫新政,叫預備立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改革開放了。李鴻章作為清王朝的改革開放派大臣他做過開國門引進外資,允許合資,允許民辦企業的產生,建立經濟特區,開放通商口岸,這一切不都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所做的嗎。「戊戌變法」就是政治變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政治改良,進行了一百天,慈禧太后在菜市口砍了六顆要求變法人士的腦袋,通緝了二十二個變法維新人士,把他們從國內趕到國外。今天呢?一九八九年鄧小平用坦克車機關鎗掃射了無數的學生和群眾,通緝了,趕出來無數的民運人。
清王朝在改革開放之前是沒有電燈,沒有電報,沒有電話,沒有火車,沒有汽車的。短短的幾十年,上海灘成了世界四大明珠之一,成了帝國主義冒險家的樂園,它的三大條馬路上的一棟棟花園洋房,它的浦江岸邊的一棟棟的高樓大廈,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櫥窗。可是這個成就它挽救了清王朝滅亡的命運嗎?沒有。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先生說:單單是引進鐵路、火車、電話、電報這樣一些西方的物質文明措施,卻不進行政治改革,只能為國內的貪污腐敗敲詐勒索,打開更加廣闊的門路。一九八六年我在接受國內一家電視臺採訪的時候,我就背過這句話,即便是倒退將近二十年,在中共改革開放上升期的大陸,許多人都對孫中山這句話感到十分十分的崇拜。為什麼?它就像講的今天的改革開放一樣。所以說這部片子實在能夠挑動當代處在中共改革開放下的中國人民的那樣一種情緒,那樣一種比較,而認識到中共改革開放的缺陷、敗症,和它不可挽救的失敗的命運。
第二,更重要的是由於清王朝的改革開放具有專制改良的性質,也就是為了維護這個專制政權和專制統治而進行的局部改良,它沒有走通,失敗了,因此它給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中國共和革命帶來了歷史的正確性,和政治的科學性。這一點更是今天中共所懼怕的。
第三,那就是《走向共和》非常有創意地表現了革命初造成功之後,共和剛剛建立之後,共和國呱呱墜地之後,將必然引來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對。因為辛亥革命是向共和發展的一場革命,它建立了共和國,可是以一切倒退勢力為代表的政治勢力,他們都要求推倒辛亥革命回到滿清,回到專制制度之下。這個進和退的關係,其實就是共和革命和專制復辟的關係,也就是我在《誰是新中國》這本書的,《導輪》當中特別提出的一個理論問題:任何一場民主革命爆發之後,必將引來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必將產生這一較量。這個較量的過程,就是走向共和的全過程。
袁世凱復辟帝制,張勛復辟滿清,其後是長達十年北洋軍閥假共和之名義,以行專制之實。電視劇中的孫中山先生將專制復辟的危險性和必須堅定的反對專制復辟的堅定性、持續性,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主題,告訴給他所有的觀眾們:只要一天封建主義還存在著,封建的思想還存在著,專制的思想文化還存在著,專制的形形色色勢力還存在著,那麼專制復辟就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中山先生在電視劇裡的這一段話是非常警醒人心的。我想在我自己的祖國大陸,在經歷過了共產黨五十多年專制統治後的今天,任何一個知識份子,任何一個青年,他願意動腦袋來想這個問題的時候,他一定發現《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恰恰在孫中山的線索上,用孫中山先生的話,用辛亥之後中國屢次出現專制復辟的艱難狀況,影射了共產黨在共產革命的名義之下,在中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
所以孫中山先生在《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裡面,他的整體的線索是倡導共和革命,發動共和革命,創建真正的共和國,捍衛真正的共和國,最後還要加上一個他沒有完成的任務,那就是反對形形色色的專制復辟。這個意義是巨大的,是歷史性的。這也是中共一定要禁演《走向共和》的根本原因,他害怕人民來反覆辟呀。
記者:我們看到清王朝實行改革開放,就是洋務運動,那應該國力是越來越好,那為什麼清王朝最後走向了滅亡呢?
辛灝年:在中國的歷史上許多的王朝都進行過改革,但是「改革開放」這四個字連在一起卻是從李鴻章開始的,雖然那個時代它不叫「改革開放」,它叫「洋務運動」,那麼這是中國的歷史。從西方歷史來說,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搞過「改革開放」,彼得大帝搞過改革,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六也搞過改革,當然他們都失敗了,因為這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專制政權,延續專制制度的壽命。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政權的改革開放都不會錯,但是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改革開放的目的就像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西太后所講的那樣:愛新覺羅的江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愛新覺羅的江山是我的,也是你們的,這祖宗留下的江山你們可千萬別把它丟了啊。如果改革開放僅僅是為了愛新覺羅這一個家族不丟掉它所掌引的這江山的話,這個改革開放是做不到底的。經濟改革的結果是什麼?是要政治改革來配套的,可是由於政治上不放權,經濟改革改不到底;由於政治上不放權,一些統治集團中的人就乘著經濟改革來進行貪污,才造成了腐敗的歧生歧長。因此伴隨著滿清王朝改革開放所獲得的巨大成就的是腐敗的加深和擴張。
猶如兩廣總督自稱是西太后一條忠實走狗的岑春軒,他就告訴西太后:新政推行之後,立憲預備之後,賣小官成了賣大官,小貪污成了大貪污,朝野上下無不指責新政和立憲都是假的。預備立憲之後清王朝的狀況是更加腐敗了。過去不敢干的腐敗的情況,今天不但敢干,而且大干特干。這種狀況跟今天中共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出現的情況完全一樣。根子在哪裡?就在於改革開放雖對,但是由於目的不對,它不是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而進行改革開放的,它不是為了分權於民和分利於民去改革開放的。恰恰相反,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奪權於民,攫利於民,造成了新的不平等的出現,造成了新的腐敗的氾濫。這才造成了雖然有所進步,可是進步的成就不如腐敗的成就大,結果當然是一朝覆亡而矣。
所以如果說,今天中國大陸的觀眾們看了《走向共和》以後,痛感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和大清朝的洋務運動太相似了,結果太雷同了,那麼我們應該肯定的說一句話,他們的命運就必然是一致的。
記者:這部電視連續劇被命名為《走向共和》,那它有沒有什麼一個特殊的意義呢?
辛灝年:我覺得這部電視劇的名字起的特別好。為什麼呢?第一這部片子表現的是中國人民要共和,一百多年前中國人民就要開始要共和了。第二這部片子的題目表明瞭要共和並不是今天要今天就能要到,它還有個過程,因此它才會「走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是走向共和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很多很多的情況,很多複雜的情況,很多艱難的狀況,因此「走向」二字裡面概括了一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了共和而走向共和的那樣一個艱辛的道路,和艱難的歷史進程。第三個這部片子非常深刻的表現了在共和革命爆發之前,要經過多次的革命,多次的艱難奮鬥才有可能獲得共和革命的初造成功,創建一個真正的共和國。在一個真正的共和國初造成功之後,不等於這個共和國就已經完全建成了,也就是說不等於說就已經完成共和了,確認和確立了共和制度。它甚至還要遭遇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這整個東西都可以歸納在《走向共和》這四個金光閃爍的大字之間。概括的,高屋建瓴地表現了中國一百年來,人民要求共和民主的艱難的全過程,雖然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也就是說共和還沒有真正實現。
記者:看過這部電視連續劇的朋友會很自然的想起您的《誰是新中國》這部巨著,那有的朋友就會問,那您是不是也參與了《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的策劃呢?
辛灝年:你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而且已經很多人問我這個話啦。那麼之所以我最近遇到很多人給我提這個問題。那我只能說一句話,國內的歷史反思二十多年,人民對歷史的認識,特別是晚清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我在《誰是新中國》裡面所寫到的晚清的改革開放;國內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發動中國共和革命的認識,和我在《誰是新中國》一本書裡面所提到的孫中山先生發動共和革命的認識,是不謀而和,不約而同,是因為我們都開始走向歷史的事實,所以我們講出來的話,我寫的書,他們表演出來人物和情節,就是那樣的相似和相近。中國在覺醒,人民在覺醒。
《走向共和》最後一集被大陸中共CCTV刪掉的孫中山演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