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8日訊】見到涼皮老謝的那天是個星期日。我們起了個大早,從新澤西的Raritan乘火車去紐約。火車因為是週末每站都停,花了45分鐘才慢悠悠地開到紐瓦克Penn Station。換車後到紐約又花了20多分鐘。作為遊客,我並不在意花了多少時間,但這條路是很多紐約上班族的必經之道。再加上市內公交的時間,他們可以輕易地花3-4個小時在路上。
我對某樣東西感興趣多半同女兒有關。大寶和小寶今年暑假都在紐約實習,而且看來以後她們留在這裡工作的可能性也相當大。所以,愛烏及屋,順便連紐約一起愛上了。女兒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當父母首先擔心的是住的地方安全嗎?為此,我們實地考察了她們住所的環境,還可以。其次是有的吃嗎?前兩天給小寶發了個簡訊:
問:「今天吃了點什麼」,中國父母還能問啥?
「PBJ」,小寶答。
「啥叫PBJ?」,「就是Peanut butter and jelly sandwich呀」 (兩片麵包再塗點花生醬,果醬)。
「那你也不能整天吃PBJ啊!」,這不是急人嗎?虎媽再問。
「也不是每天吃,我還發現了一個賣叉燒包的地方,可好吃了。」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是怎樣過日子的。不過你真的不用替小寶SORRY,紐約是她實習過的最好的地方了。兩年以前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Oak ridge)國家實驗室實習,那才叫沒吃得呢。紐約高檔餐館林立,價錢也上不封頂。但如果想省錢,也有街邊攤,手推車,食品卡車(food truck),為窮學生,低收入人士的最愛。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各有各的活法,這也是紐約吸引人的又一個地方。
哥倫比亞大學
那天從116街的地鐵站晃晃悠悠地走出來時都快10點了。首先看見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百年慶典的藍色條幅,目的地到了。當孩子還在高中時我家曾經進行過一次東海岸校園游(Compus Tour),從華盛頓DC一直駕到波士頓。在紐約時因為玩的太累了,竟然跳過哥倫比亞沒去,心想反正要申請的,不看也無所謂。但以後一直覺得缺了點什麼,這次算是找了個因頭,補一補課。
也許是曼哈頓島上寸地寸金,哥倫比亞大學校園不大,2-3個小時足以在校園裡轉好幾圈了。我們把主要時間花在Fu Engineering School和新聞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至於看到了些什麼,以後有機會再講。長話短說,轉眼間中午就到肚子開始餓了,於是在新聞學院不遠的一個餐廳買些午餐- 典型的學校cafeteria food,質次價高,沒什麼好說的。等到我們回到離校門不遠的Broadway大道上,卻一眼看到了老謝的餐車 – 中國西北名吃。
老謝的餐車 - 西北名吃
菜單
我怎麼沒有早點看見呢?心裏這個後悔。當時我並不知道車主姓「謝」,只覺得他菜單上的涼皮,肉加饃,羊肉串等看上去很吸引人。價錢也很公道,多數在$5以下,羊肉串只要$1一串。雖然已經吃過了,還是要了兩串羊肉串,邊走邊吃。吃完後覺得很正宗,又給大寶發了個簡訊。因為她住的不遠,可以過來買些東西吃。
這件事原本就這樣過去了,我也沒有多想。幾天前在網上讀到一篇《洛陽草根大叔在美國名校門前擺攤賣涼皮肉夾饃》,大樂。這不就是我在哥大門前見過的食品車車主嗎?
誰是老謝?
「涼皮老謝」的原名叫謝雲峰,來自河南洛陽附近的孟津縣。他的一夜走紅來得很突然。先是有個叫」排長衛華「的網友發了個微博說有這麼一個不識英文的草根師傅在哥大門前賣小吃,好的時候每天有七八百美元的收入。還鏈接了一篇《美國的街頭小販如何生存》的文章。沒想到這很普通的消息傳到國內引起轟動,《洛陽晚報》的記者還找到他的老家,採訪他妻子。這下,老謝算是火了。
我當然為老謝而高興啦。他為哥倫比亞的學生(不少華裔或中國學生)以及周圍住家的人們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賺點錢也是應該的。至於每天有七八百美元,那只是毛收入,他好像雇了個幫手,等刨掉人工,材料,汽油等開銷,賺了多少隻有他自己知道,別人也用不著眼紅。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食品車的入行門檻較飯店為低,所以競爭也很激烈,錢不是想像的那麼好賺的。
國內的網友常常會問他怎麼就能在哥大門口賣,難道沒有城管來管嗎?更有人乘機把國內的城管罵一頓。其實老謝能在這裡賣是要經過一大堆手續的,申請過程的艱難只有經過的人才能體會。美國雖沒有中國那種惡形惡狀的城管,可也有檢查員定期查衛生,查防火等,不符合標準一樣罰你沒商量。老謝就承認他曾被衛生局罰款超過1000美元。
當然,這種餐車並不是哥倫比亞大學或者紐約市獨有。在哈佛醫學院門口看見過,在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學校的校園裡也常看到它們的身影。各個大學裡都有餐廳,但餐廳的分布並不均勻,開的時間也有限,所以移動餐車在給學生提供了方便上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街頭還有幾家餐車
90年代時有一本題為《北京人在紐約》的小說曾經風靡一時,講述的是新移民在紐約奮鬥和掙扎的故事。我讀完之後也沒有太深的印象,這樣的故事太稀鬆平常了,只記住了其中的一句話:
「如果你愛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
其實用天堂和地獄來描述紐約並不適合,貼切地說: 紐約是座燈塔。眾多的機會多少年來一直吸引著疲憊,窮困,蜷縮成一團的人們 (huddled masses ),他們燈蛾扑火般地湧來,前仆後繼。這些人來自全美乃至世界各地,包括靠賣涼皮,羊肉串為生的老謝,包括靠吃PBJ,叉燒包過活的窮學生,也包括身著阿瑪尼,Brooks Brothers的華爾街精英。雖然背景各不相同,但他們卻做著同樣的事,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個輝煌的城市裡生存下來。用句時髦的話說: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關於美國夢不少人有誤解。紐約市長邁克-彭博今年在斯坦福講演時就指出:「美國夢指的是機會,而不是結果」 (American dream is about opportunity, not outcome)。每個人不管自己是什麼背景都有「機會」通過能力和苦幹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至於最終是否會如願以償並不是一定的。如果有人認為因為他的背景,出生,種族,或者在中國的時候有多牛,美國就欠他什麼,那麼他是大錯特錯。坦率地說,美國不欠你成功,也不欠你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掙,而且哪怕你成功了,你的下一代還要從頭開始 - 美國夢是不傳代的。
美式的公平強調的是「機會均等」而不是「貧富均等」。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美國之道(American Way)。近乎殘酷地簡單,近乎殘酷地誠實,美國給了你自由和機會,你只需要捲起袖子來苦幹。這是實現美國夢的唯一訣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