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lia
【看中國2013年06月17日訊】人世間的修行,重在修心。當人心受名利所驅時,人們就會為得到利益而歡樂,也會為失去利益而苦惱。因為「有得必有失」是世間的真理,所以當享受得到的快樂的同時,也在飽受失去的痛苦。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然而,浮生千載,不過大戲一場。「是非成敗轉頭空」,人世間的功名利祿,轉瞬即逝。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英雄與懦夫到頭來都是黃土一抔。非凡的轟轟烈烈和壯觀的輝煌盛世,在歷史的長河中無不化為塵埃。
天生萬物之時,風和日麗,水清月明。然而,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私觀念為獲取更多利益,使人世間的紛爭不斷,形成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格局。與此相對應的天象變化,是颶風暴雨、地震水災。人的心態決定人的行為方式,而行為方式決定著人生的走向。
心靈的自在、真性的飄逸、胸襟的坦蕩和氣質的超然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這樣的境界需要人們用心去修煉。保持一個慈悲祥和的心態,才能有海闊天空的心境和虛懷若谷的胸懷,自信達觀地笑對人生的種種苦難與逆境,以寬宏大量和豁達大度去容忍別人和容納自己。
唐朝長孫皇后顧全局 棄私我
我非常欣賞這樣一句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近讀唐史,很欣賞其中一些歷史人物的豁達心態。據《舊唐書》記載,貞觀八年,當朝的長孫皇后感染疾病。太子李承干進入服侍,悄悄地啟奏皇后:「醫藥全都用盡了,您的病情卻未好轉。請允許我啟奏皇帝陛下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希望這樣的做法能增添您的福壽。」皇后卻回答:「生死有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如果修福可以延長壽命,我從來就不作惡;假如行善沒有效果,有什麼福可求?赦免是國家的大事,怎麼能因為我一個婦人使天下的法度混亂?」
承干不敢奏明皇帝,就把這件事告訴左僕射房玄齡。房玄齡把此事告知唐太宗,太宗和侍奉左右的臣子都感動不已。朝廷上的大臣全都請求赦免,唐太宗只得聽從。但是長孫皇后知道這件事後,堅持不能因己而赦免,太宗於是不再這樣做。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長孫皇后在生死存亡之際,仍然保持著淡然而無畏的心態,不肯為一己之私改變國家的法度。
人的誠信與威德,源自舍棄自我、成全大局的高尚品德。長孫皇后的賢德,還在於她至死都不肯為自己和其家族謀私利。
長孫皇后病情危重之時,與唐太宗辭別,那時房玄齡因為被皇帝責備而回家,皇后說:「玄齡奉侍陛下時間最長,小心謹慎,出人意料的謀劃和秘密的計策,全都預先知道,竟然沒有一句話泄露,因此希望您不要舍棄他。妾的本宗,僥倖有緣與陛下結為姻親,他們不是因為有道德的行為而獲此殊榮,以後就容易有遭逢危險的時候。想要保全他們,請千萬不要給他們安排重要的職位。只要讓他們以外戚的身份遵奉朝廷謁見,就是他們的幸運了。妾活著既然沒有對當朝有益,現在死了也不能厚葬。而且葬就是藏,不想讓人看見。自古聖賢的人,都崇尚節儉薄葬;只有無道的亂世,才大起山陵,勞動耗費天下人,被有見識的人嘲笑。只請求依山而葬我,不用起墳,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飾,都用木瓦,節儉送終,這就是您不忘我了。」
人生得失如過眼雲煙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過世,時年三十六歲。宮中女官把皇后編撰的《女則》一書呈給唐太宗說:「皇后生前把歷代婦人參政得失的歷史編成此書,自覺文字尚不精煉,不敢呈獻。不想皇后還沒有來得及修完就……」太宗打開書卷,不禁痛哭失聲。史書記載說他「上覽之悲慟」。太宗把《女則》托在手上,以示近臣:「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太宗並說,自己並不是不知道這是天命,傷悲也於事無補;但是自此以後,入內廷不能再聽到皇后的規諫之言,也就失去一位良佐,感到非常痛心!
人世間的物質利益猶如過眼煙雲,得到了不值得歡喜,不必沾沾自喜;失去了也不值得悲哀,為此頹廢沮喪,灰心喪氣。豁達的心態和忘我的舍棄才會讓人長相懷念;崇高的品德和堅貞不屈的精神才能流芳百世,使人肅然起敬。簡單樸素的生活、謙讓寬厚的心態,可以換來心靈的清淨。萬事順其自然而不強求,就能達到從容自在的精神境界。
人們不肯放下的追求,往往都是不重要的身外之物;苦苦追逐的目標,亦不是生命必須的精神食糧。幸運不可能永遠降臨於一個人頭上,反倒是各種各樣的困難時常陪伴左右。
仰望高山,我經常讚嘆其巍峨,即使在狂風暴雨之下也能巍然不動;遠眺大海,我不禁欽佩其包容,浩瀚寬廣能容納百川。只要以「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態面對一切困難,就能大節不愧,笑迎日落日出。不管晴天還是陰雨,笑對花開花落,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笑口常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