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貼上「吞噬利潤」標籤的人身險定價利率改革試點消息令保險板塊至今萎靡不振,明顯跑輸大盤。
5月15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收盤價為16.27元/股、38.69元/股,分別較兩個月多前跌去約兩成。
兩個月前,保監會就《關於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簡稱《意見》)向相關險企小范圍徵求意見。此後,保險板塊便墜入下行通道。
「此次人身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定價改革試點的本質是降價,讓利於消費者,給市場帶來活力。費率市場化改革無疑是必然趨勢,但擬推出的行政手段定價值得商榷。」5月16日,一位接近保監會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
與此同時,年內推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似乎已是大概率事件。一位保監會人士對此並不否認。同時,他透露,人身險定價利率改革或早於車險費率改革推出。
保險股齊跌
「這就是一次行政降價啊,公司怎樣準備都是輸局。」一位中國人壽股份人士無奈地說。
緣於定價利率改革的利空對保險板塊來說,就像是一次行政「降價門」,各上市保險公司躺著「中槍」。
按照保監會的想法,自1999年開始執行的壽險預定利率(2.5%)上限將放開,但不得超過3.5%的評估利率。
從「專項保險產品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適時開展公司層面試點到擴大試點範圍至全面放開」等,可以看出保監會將逐步推進改革。
如果「翻譯」上述想法,其本質是初期「保監會雖然放開了前端的定價利率,但還是通過前端的評估利率,管控準備金的方式,行政下調價格。」上述接近保監會人士說。
上述人士認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因市場化改革是還產品定價權於市場主體,監管導向可通過後端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來體現。
預定利率即保險公司承諾給客戶的產品定價利率,而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高於預定利率的那部分(扣除附加費用)便是「利差」。如果按照不得超過3.5%的評估利率規定,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將讓出1%的利給客戶。預定利率與產品定價成反比,預定利率越高,保險產品價格就越便宜。
人身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利差」。正因為定價利率改革會攤薄傳統險佔比較大的壽險公司利潤,行業出現「價格戰」等現象,每次有費率改革預期時,股市都是負面反應,保險板塊大幅下跌。
「放開預定利率上限導致傳統險保單利差縮窄,靜態測算,對於保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負面影響3%~5%。而平安傳統險佔比在行業屬較低水平,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申銀萬國報告稱。
一季度,保險股投資業績整體超出市場預期,邏輯上,下行的理由並不充分。保監會數據顯示,1~3月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今年以來首現正增長,達3567.20億元,同比增長2.51%。
不過,對於此次費率改革預期,資本市場還是在以腳投票。
保險板塊近兩個月的低迷似乎可以佐證上述判斷。不妨抽取3個時間點:3月1日,國壽、平安、新華、太保的收盤價分別是18.36元(跌幅2.86%)、45.95元(跌幅2.38%)、收盤26.93元(跌幅3.79%)。3月4日,國壽、平安、新華、太保的收盤價分別是17.30元(跌幅5.77%)、42.48元(跌幅7.12%)、24.41元(跌幅9.36%)、18.59元(跌幅5.59%)。到了5月15日,國壽、平安、新華、太保的收盤價分別是16.27元股(跌幅0.79%)、38.69元(跌幅0.90%)、23.17元(漲幅0.82%)、18.54元(漲幅0.05%)。
5月第一週,上證指數跌2.97%,保險指數下挫6.84%。
在三年前,2010年7月下發的《關於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曾令上市保險公司的股價逆市大幅下跌。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認為,保險股好不容易出現企穩反彈勢頭,一季度業績也兌現了高增長預期甚至普遍超預期,但定價利率改革力度加大預期再起,在市場本來偏弱的情況下,保險股調頭向下。
爭議3.5%
「充分放開費率、放開投資限制,給產品以吸引力和生命力,壽險市場才有可能重新啟動」的改革共識業已達成。費率市場化改革是保監會2013年的重點工作,且各項方案已做得很細。
中國人保壽險總裁李良溫的觀點是,從利率市場化入手,讓利於消費者,薄利多銷,才有利於改善保險業的社會形象。「我們很矛盾。一方面壽險市場缺乏活力,傳統險產品沒有吸引力,確實需要新的動力引擎,」上述中國人壽人士說,「但3.5%的設定還是讓人有些擔憂。」
上述國壽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設定3.5%的主要風險是,上限放開後,市場可能會觀望——也許還會有4%、5%,不如再等等。這意味著,降價之後,並不能補量,屆時市場規模可能還是上不來。可能的壞情況是上市公司讓出1%的利潤之後,不能通過量彌補損失。另外,新保單的客戶可能會要求退保,因為對其並不公平。
「以長期養老險產品為例,即使定價利率上浮至3.5%,此水平還是沒有吸引力。至少需要達到4.5%的水平才可能與市場對接。」上述中國人壽人士說。
問題是國壽今年還面臨大量保單滿期給付的壓力。平安的情況則相對較好。中國平安首席律師、公司秘書姚軍不久前告訴投資者,平安今年滿期給付壓力比較小,公司有很好的現金流匹配管理和頭寸管理,平安業務以個險保單為主,銀保規模較小,平安的個險保單大都是十年以上,短期滿期給付壓力不大。
不過,論證近六年的人身險費率改革這一次真的會破冰嗎?保監會於3月份下發的《意見》已是第三次動議壽險費率改革了。
幾年前,囿於前幾大壽險公司的反對,壽險預定利率市場化改革未能成行。三年前,保監會公布《關於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就昭示改革似乎得以「破冰」。但後來,「冰未破」,改革終歸於沉寂。
上述接近保監會人士認為,行政手段的定價機制值得商榷,理想方式是,當條件成熟時,無論是預定利率還是評估利率均予打開,不設天花板,但是要把好後端關口——監管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
無論如何,「壽率改革今年肯定要推,而是否真正起到拉動需求的作用,取決於3.5%與金融市場平均產品收益率的水平如何。」上述接近保監會人士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