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是一種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特有名詞。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吃官飯,由國家撥款供養。說起來,它們跟國家機關不大一樣,裡面的人不屬於官員。但是,在中國凡是吃官飯的地方,都有共性,一個共性是都有官階,科級、處級,局級……,還有一個共性,就是都能養人而且越養越多。
事業單位大體上分成這樣幾類,有經營服務性的,有行政職能的,也有公益性的,比如學校和醫院。不管哪一類,除了它本身的功能之外,最大的一個特性,就是養人,養很多人。改革開放之後,權力含金量大增,依附權力的事業單位多了起來,服務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借權弄錢。有行政部門做靠山,不怕企業不就範。好多挂靠行政機關的協會,都是幹這個的。同樣,學校和醫院,也漸漸有了「店」的模樣,本質工作,反而不甚了了了。從某種方面說,他們開「店」,也跟國家養不起,難以全額撥款,同時自己要養的人卻越來越多有關。一個縣,機關名額相對固定,進去難點,大家想吃國家財政飯,就拚命地往事業單位裡擠,擠得每個辦公室都滿滿的。據說,現在全國的事業單位,有126萬個單位,有3000萬職工。這個數字,顯然不包括大量的臨時工。
事業單位的改革,早就嚷嚷多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終於,現在要下來人了,人影依稀可見。最大的改革,是說要把三類事業單位細分,其中,擔任行政職能的,逐步轉為政府機關,經營服務性逐步轉成企業,而公益性的,則通過進一步細分,再分成幾類,逐步改革。比較振奮人心的,是砍掉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不讓學校和醫院有那麼多的官。顯然,這樣的改革這是好事,但還遠遠不夠。最令我們擔心的是,我們不知道到底最後能有多少事業單位,擠到政府機關的序列裡去,按過去改革的常理,只要改革留這麼一個後門,這樣的擠,是會很激烈,也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有可能擠破大門,讓眾多的事業單位,搖身一變,成了政府機關。使本來就臃腫不堪的政府機關,更加臃腫。其實,這類事業單位的職能,本可以由NGO組織來承擔 ,由政府出面,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職能,國外的經驗證明,是行之有效,而且具有效率的。 所以,這樣的事業單位,可以乾脆轉成NGO,非政府組織 。反過來,變成企業的事業單位,會相當的少,不經強制,這個過程很難實現。當然,改革最不徹底的,還是第三類事業單位,將之分成公益一類和二類,還是一筆糊塗賬。實際上,無論一類還是二類,都可以進行市場化改革,任何的學校,醫院,都可以實現國立、私立和教會三者並存,沒有道理非得由政府包下來,一家壟斷。實際上,政府現在對於公立醫院和學校,包又包不下來,撥款根本不夠人家花的。為了養人,這些單位不得不創收,現在醫院的以藥養醫,學校的亂收費,亂辦班,都跟經費不足有關。國立或者現在叫公立的醫院和學校少一點,也就可以養得起了。很多醫院和學校,包括大學,可以轉制,變成私營的。以大學為例,在發達國家,沒有說私立大學就辦不好。相反,美國恰恰私立大學才是最頂尖的大學。中國人又不比別人差到哪裡,別人能辦的,我們也應該能辦到。民國時,無論大學還是醫院,都是國立、私立和教會三足鼎立。回過頭來看,那時的醫院和大學,尤其是大學,辦得相當好。
當然,最難的,恐怕還是取消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所有這些單位的領導,都會叫起來。別看不是真的政府官員,級別的含金量也不高,但一旦沒有廳級,處級這些頭銜,所有單位的頭頭,都會渾身難受的。行政級別,就是他們的靈通寶玉,須臾不可分離。
多少年,所謂的事業單位,至少一個重要職能,就是養人。連大學,都會因人而設課,只要去了這個所謂的職能,事業單位也就好改了,把養人的地方,變成幹事的,這個國家會變得更好,養活更多的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