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天堂」的陰暗內幕被曝光了。一個匿名消息來源揭露了全球聯網逃稅的手法。從本週四(4月4日)開始,來自46個國家的媒體開始公布有關這些數據的初步分析結果。
260GB的文件,列印出來的話相當於50萬份《聖經》--一位匿名舉報人一年前向位於華盛頓的調查性新聞記者國際聯盟(ICIJ)提供了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兩百多萬封電子郵件和其他機密文件勾勒出了一個疑點重重的「黑暗世界」:來自170個國家的13萬人將錢轉移到所謂的「避稅天堂」。評估分析該資料庫是一項還遠遠沒有完成的艱鉅任務。
數據辨識軟體面臨的挑戰
數據由匿名消息來源通過網路從兩個公司的伺服器上獲得。出於保護信息來源的考慮,具體的方式方法不便公開。參與數據分析的德國數據記者蒙迪艾爾(Sebastian Mondial)表示:「很明顯,肯定有一個巨大的漏洞」。這意味著,有人在某一特定時間獲得了這些公司的秘密,並製作了拷貝。
《南德意志報》報導稱,許多數據並未經過精心整理。他們需要對一些文件首先進行機器可讀的處理。蒙迪艾爾介紹道:「幸虧我們有一個特殊的辨識軟體,該軟體通常用於刑事領域」。它用來收集並分析這些數據集, 也就是可以解答如「文件涉及背景、文件創建時間、電子郵件發送時間以及密送收件人有哪些」等問題。
陽光、沙灘和避稅天堂
不少離岸島嶼成為「避稅天堂」
英屬維爾京群島、庫克群島、塞席爾群島及巴拿馬均提供對公司和個人來說聽起來十分誘人的服務:匿名存款。「到我們這裡來吧,你們無需擔心稅務機關的目光--所謂的離岸島嶼就是用這樣誘人的廣告標語吸引有錢人」,德國稅法聯盟的艾根特哈勒(Thomas Eigenthal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道。如此一來逃稅就很方便,因為涉嫌的納稅人不需要親自出馬。艾根特哈勒說,這種服務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的諮詢行業。蒙迪艾爾補充說,許多避稅天堂無需註冊記錄有關公司的所有權或資產的信息。
歐盟估計,逃稅漏稅每年造成約一萬億歐元的稅收流失。非政府組織「稅制公正網路」(Tax Justice Network)的一項調查表明,約有總額高達21到32萬億美元的資金匿藏在全球各地的避稅天堂,而2011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不過15.1萬億美元左右。而其它存在國外的有形資產、黃金持有量、房地產及豪華遊艇並未計算在內。
逃稅招數
蒙迪艾爾繼續解釋道:「和我一起做數據分析工作的同事發現一招很聰明:一個人可以讓一家離岸公司起訴他,然後他們之間調解,訴訟就會不了了之,但調解的費用可以免稅轉賬,因為這是訴訟的一部分,而這筆金額就這樣存在了離岸公司的賬戶上。」
還有其他招數,比如一家公司可以在"避稅天堂"成立一家子公司,以避免因為國外利潤而繳納稅款。
德國也是個避稅天堂?
居住在德國的個人必須支付最高可達45%的個人所得稅。在德國註冊的公司也必須繳納公司稅和貿易稅。但德國也有個讓「逃稅狐狸」有空可鑽的漏洞。蒙迪艾爾解釋說:「如果一家公司接受一家離岸公司的諮詢,那麼離岸公司就會開個賬單,然後錢就會匯過去。這在稅務局看來彷彿是一個正常的交易。」但這些錢就這樣轉匯出國,也不必納稅。在德國,舉證責任不在公司,而是在稅務局。
艾根特哈勒表示,正是這項責任讓本國的稅務稽查系統不堪重負,「我們很難舉證。有時候光等外國相關部門的回應就要好幾年。另外,政治意願欠缺。我總覺得,上層對於追蹤間接逃稅行為不是很積極。」
此外,德國政府的影響僅限本國境內。 "如果德國人把錢轉移到國外的話,德國稅務部門就無法找到這些錢。除非德國與這些國家簽有稅收協定,可以彼此交換信息。「但是例如開曼群島這樣的地方怎麼會對一項破壞他們賺錢模式的協議感興趣呢?艾根特哈勒反問道,"就算簽訂了這樣一個合同,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會嚴格遵守所有條例。」
數據泄漏及其後果
多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一直試圖制定打擊逃稅的措施以及規範相關規則。據經合組織稱,自2009年四個國家被列入「避稅天堂」的黑名單後,他們的工作出現一定的進展:共簽訂700個信息交換協議;近40次法院判決產生了修法的效果。
當被問及威廉亚洲官网 發現的這批數據是否可以幫助國際範圍打擊偷稅漏稅時,數據記者塞蒙迪艾爾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他同時表示,這一效果將是間接的,「我希望數據本身永遠不會被公開」。這件事的意義不在於把這些公司的數據信息全部公布在網上,讓大家可以看到誰轉移了多少錢、誰開了哪公司。「透明度必須由立法機關和各個國家自行決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