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狐腋:唐太宗淘汰冗官有妙喻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這是唐太宗在貞觀元年(627年),與房玄齡等大臣研究精簡機構問題時引用的一句先賢語錄,並由此闡述了一段淘汰冗官的崇論閎議。
唐承隋末大亂之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當時民戶凋殘,唐初政府直接控制登記在戶籍上的戶口,與原來隋代戶口數相比,「百不存一」。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戶籍上的戶口「比之隋時,才十分之一」。然而,唐初的政府機構卻非常龐雜,官員冗積。唐高祖武德年間,各路豪傑先後歸降。唐高祖割置州、縣以寵祿之,結果使唐朝的州、縣數目比隋朝多出兩倍。武德以來,地方官有「十羊九牧」之說,意為十個老百姓九個當官的。所以,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掌握政權後,就深刻地認識到革新吏治、精簡機構、淘汰冗官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情。
唐太宗在闡述他的觀點時,首先語重心長地闡明瞭淘汰冗官的重要性。他說道:「致治之本,惟在於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使國家達到治理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審慎用人。因才幹授予官職,務必減少官吏的編製。為了增強說服力,他引用了老祖宗審慎用人的主張並加以發揮。
一是《尚書》所言的「任官惟賢才」和「官不必備,惟其人」。《尚書》說任用職官,惟在選用賢才;又說設官定職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關鍵在於得到真正的賢才。唐太宗闡述道:「假若得到賢能之才,雖然看起來人員並不多,但使用起來就感到足夠了。相反,選拔的官是一些無能之輩,又很貪鄙,縱然人數很多,又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呢?古人把一些無才幹的人授官任職,比作在地上畫餅,是不能真正吃飽肚子的。」(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於畫地作餅,不可食也。)
二是《詩經》所言的「謀夫孔多,是用不就」。《詩經》上說,諮詢參謀的庸人再多,結果也總是不能把事情辦好的。
三是《論語》所言「官事不攝,焉得儉?」孔子說過,管仲家中設置了很多職位,而且還規定不准兼職,這怎麼能說是節儉呢?
四是《史記》所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戰國時趙國趙簡子說,一千張羊皮的價值,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昂貴。
唐太宗在引用經典著作中的一些語錄後,進一步闡述了他的主張。他說道:「應當實行機構精簡,減少官員,使在職人員各自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樣就能達到無為而治了。」(當須更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接著他要求房玄齡等大臣,認真考慮領悟其中的道理,計畫出需要的實際官員人數。(卿宜詳思此理,量定庶官員位)事後,房玄齡等根據唐太宗的旨意,經過周密的計畫,中央機構所設置的文武官員總共只有六百四十員。唐太宗同意了這一方案,同時還規定,自此以後,倘若有樂工以及其他從事雜務的人,即使技藝超過同類人員的,也只能格外獎賞錢帛作為鼓勵,決不能超員授給他們官爵。對「宗親以及勛舊無行能者,終不任之」;對「年老及耄或積病智昏」的官員,就安置他們退休,以免「久妨賢路」。
唐太宗「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主張和做法,在貞觀年間政權建設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貞觀政要》記載:「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民。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滄海,皆不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上記載,可能有所誇大,但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吏治較好,刑罰不苛,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當是事實。後人對此多有讚賞。
元代學者戈直在註釋《貞觀政要·擇官》時,對唐太宗的「省官」措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嘗論貞觀之善政,當以省官為首,何也?易於選擇,上不至於失人;俸祿易供,下不憂於厚斂;權任專一,無避事苟免之患;員數不多,無紛更生事之憂。官冗則四者反是。」他還說:「太宗何以致是哉?其大要有二:一曰息奔意(追逐名利,如跑官。)二曰裁嬖倖(靠關係受寵幸而當官的)……蓋奔競之風盛,則員多而缺(官職的空額)少,官不得不增也;嬖倖之門多,則私恩無所施,官不得不增也。斯二者,省官之本也。」戈直這番評論,可謂鞭辟入裡,對今天亦頗有意義。
中國歷代王朝採取的淘汰冗官行動,都是以克服「官職冗濫」現象以解救政治危機。歷史上許多次改革曾經提出的政治任務。往往正是目睹了「官職冗濫」或者「吏員冗濫」的嚴重危害,才使得有識見的政治家痛下改革的決心,並且在推行改革的事業中將裁汰冗員作為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作為調整政治關係、改善行政管理的手段,執政者也重視推行「淘汰冗官」的政策。儘管在中國帝制時代,「淘汰冗官」政策的推行往往不能十分徹底,但是唐太宗對執政官吏數量和質量關係的辯證論說言近旨遠,「務省官員」的淘汰冗官、精簡機構舉措至今閃爍著執政智慧的光芒。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