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套現香港抄底歐洲
去年進賬55億美元,亞洲首富李嘉誠的財富神話繼續上演,在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2013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也晉升至第八名。
福布斯方面稱,李嘉誠新增財富主要來自其持股的長實(00001.HK)、和黃(00013.HK)和赫斯基能源(Huskf:US)的股價均增長20%左右,同時還從這些公司獲得8.6億美元的分紅。
股價上升帶來的紙面財富背後,則是李嘉誠近年來套現香港和抄底歐洲策略的成功實施。
長實逃頂?
面對香港房地產價格的飆升,特區政府為控制樓價連番出招。2月22日,特區政府推出全面將物業印花稅加倍的新政策,且住宅和商業地產均適用。
不過特區政府強調,該措施與長實分拆酒店事件無關。
今年2月18日,長實拆售旗下四大住宅式酒店之一雍橙軒酒店,以酒店為商業地產無須交納上述買家印花稅和額外印花稅為招徠,短短兩日360套房全部售罄,估計套現14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4個月之前,香港特區政府在去年10月曾推出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和公司買家的15%買家印花稅,以及將針對炒賣的額外印花稅稅率提高至最多20%。
對此有香港媒體拋出了疑問:長實是否預見香港樓市已經見頂?
前車之鑒,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長實曾以樓花形式加「包升值」的概念,高價出售位於新界天水圍的嘉湖山莊,但那裡的部分單位價格直到現在仍未達到當年售價,為天水圍成為「悲情城市」添上一筆註腳。
香港近年來反對「地產霸權」 聲音強烈,李嘉誠也或多或少感受到社會壓力,「投資被罵,不投資也被罵。」他曾經如此感嘆。
對長實而言,其可能並未預見到分拆酒店事件竟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實際上,拆售酒店也只是長實無法從資本市場直接套現的變招。長實去年曾計畫將四大住宅式酒店以商業信託形式在港交所申請上市,涉及總出租面積約332萬平方英尺,共4833間套房,預計可集資8億美元。但由於市況不佳,上市計畫去年底擱置。
在風口浪尖上,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近日向記者表示,暫時不計畫拆售其餘三家住宅式酒店。同時,今年內地和香港售樓目標總共為350億~400億港元,其中香港目標為300億港元,與去年目標相同。
即便長實方面否認逃頂之說,不過昨天該公司的又一個舉動再次引來關注。昨日,長實旗下位於九龍荔枝角發展項目「一號·西九龍」的20個單位推出折扣優惠,平均減價幅度逾10%,優惠包括雙倍印花稅回贈以及10%樓價折扣,個別單位最高減17.4%。
其實,以略低於市價快速出貨回籠現金,是長江集團多年來的地產銷售策略。正如李澤鉅所說,「繼續投地、繼續賣樓、貨如輪轉」。
大舉入英
在套現香港的同時,李嘉誠近年來也在頻繁抄底歐洲,去年長江集團以77.53億港元收購天然氣供應商Wales & West Utilities.
目前,李家父子幾乎已經「買下了英國」——控制著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該國四分之一人口的天然氣供應由他們提供,並且英國大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都是李家的資產。同時,李家方面還主動透露將考慮購買曼徹斯頓機場。
除大舉買入英國基礎建設項目外,高賣低買,成了「超人」抄底歐洲的另一絕招。
經典之作是,2000年,李嘉誠「大管家」霍建寧將和黃創立並持有44%股權的Orange權益售予德國電訊巨人曼內斯曼,一舉獲利千億港元,成就「千億買橙」傳奇。Orange是由和黃1994年在英國創立,隨後將品牌引入香港、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及泰國等市場。
但在歐洲受歐債危機困擾下,和黃在2012年大肆逆市收購原出售的橙資產,包括去年2月以9億歐元作價收購奧地利的Orange,去年6月再以1.25億美元收購三年前以13.81億美元出售的以色列Partner股權。Partner主要透過Orange品牌在以色列經營電訊業務,屬於「橙」家族一員。僅以以色列的一賣一買為例,和黃便淨賺97.9億港元。
「明知現在歐洲這樣(還這麼做),(是因為)我相信五年後這些業務都有好增長」,去年8月李嘉誠在業績記者會上曾直言看好歐洲機會,這些國家的政治環境穩定、法律有保障、資產質量高,收購令上市公司的股價、盈利和派息都能很快增長。
「兩年內99%的資產將在53個國家全部都有」,李嘉誠如此計畫其海外帝國。實際上,在員工分配方面,反映出長江集團早是一個大型跨國集團——香港員工不足4萬人,其餘20多萬員工遍佈全球。
去年3月,李嘉誠在年度業績記者會上曾表示,集團海外市場業務已經佔到所有業務的八成,香港只佔集團業務的16%。但對於香港和內地未來佔比的計畫,在去年8月記者會上他並未直接回應本報記者提問。
同時,李嘉誠注重在傳統行業基礎上投資新興產業也讓其財富增值手段與時俱進。他曾在去年3月稱已投資Facebook 4.5億美元,並表示Facebook上市後最多拿回本金,其餘將作為長期投資。
資料顯示,李嘉誠已先後以個人及基金會名義投資多家尚未成名的科技公司,設計技術、網站和手機應用等,包括Facebook、Siri、Spotify等。李嘉誠表示,他投資很多科技股,投資決策主要基於公司前途、公司資產大於股票價值以及管理人是否優秀負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