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打算銷售汽車、起重機還是家畜,在所有你涉足的市場中,亞洲銷量很有可能是增長最快的。對於被動型投資產品的提供商而言,情況也是如此。
在亞洲投資市場上,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所佔的份量仍然很小,大約只佔整個地區資產總額的6%,但不管是從新產品數量還是投資額來看,這個行業都在迅猛擴張。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去年亞洲ETF資產總額增長了50%,達到1420億美元。
自2008年以來,在香港交易所掛牌的ETF數量翻了兩番,2012年達到100只。據全球最大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旗下從事ETF業務的安碩(iShares)表示,2012年全球新發行的前15只新ETF基金中,10只與亞洲相關。
個中關鍵就在於中國——作為一個投資主題,中國題材佔據著主導地位。雖然有一些香港掛牌的ETF追蹤其他市場和資產,比如印度股市、白銀和美元,但市場上的大部分交易來自中國相關基金。事實上,以人氣衡量,中國基金在全球排名第四,2012年流入資金達25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基金。
去年12月,安碩A50中國基金成為香港市場上第二活躍的證券,僅次於友邦保險(AIA)股票。
投資者熱捧中國ETF,主要受中國經濟回穩推動。中國股市在沉寂了三年之後,近幾個月來強勁反彈,追蹤中國市場的ETF因此大熱。而且這種現象不侷限於亞洲市場,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2012年發行的最成功的一款被動型產品就是在歐洲上市的中國股票ETF。
德銀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亞洲區被動型投資主管馬爾科•蒙塔納裡(Marco Montanari)表示:「歐洲(ETF)投資者在中國參與度嚴重不足。現在不只是亞洲投資者,全球投資者都在蜂擁進入這個市場。」
中國ETF興旺的另一個原因,是監管改革使得ETF提供商更容易介入中國在岸資產,而不再僅僅侷限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
外國人參與投資中國內地股票(即A股)受限於配額制度,一種針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另一種針對內地券商或資產管理公司在香港的分公司,稱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
RQFII提供者——比如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eFunds)和嘉實基金管理公司(Harvest)——可以提供由上海或深圳A股直接支持的ETF產品,但由於配額限制,基金規模可能很難迅速擴大。
QFII牌照持有者(通常是國際銀行)能夠以所持中國股票發行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可被用於設立合成ETF,追蹤中國內地股指。
受中國股市最近這波上漲行情——港股始於去年9月,內地市場始於去年12月——吸引,投資者已經把數十億美元資金投向了中國相關產品,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流入了ETF。
然而,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經濟預計將經歷重大結構改革,逐漸轉變以出口和投資拉動增長的發展模式,因此許多亞洲投資者依然對被動型投資心存警惕。
瑞銀(UBS)資產管理業務亞太區負責人卡伊•索托普(Kai Sotorp)表示,ETF「在亞洲的發展不及美國和歐洲」。他表示,儘管ETF有很多好處,但一旦涉及中國,「客戶更偏愛主動管理」。
為此,ETF提供商日益著眼於提供更加精細化的產品,如追蹤中國醫療股或消費股的ETF。
ETF提供商目前希望,兩大新的因素將可推動ETF進一步發展。其一是東南亞,最近幾年該地區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股市表現明顯好於全球多數地方。泰國基準股指自2012年初以來上漲了43%,而被新興市場投資者視作「寵兒」的菲律賓,同期上漲了42%。
另一個潛在的新推動因素是固定收益領域。相對於全球其他地區,亞洲多數投資者更偏好股票相關產品。在美國和歐洲,固定收益產品約佔ETF資產的三分之一,而在亞洲這一比例僅為十分之一。
不過,亞洲債券市場的蓬勃發展可能有助於改變這一狀況。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2年亞洲債券發行總額飆升42%,達到創記錄的1.03萬億美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