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周禮:「以蒼璧禮天」。當年,林徽因設計的國徽圖案就是以玉璧為主體。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文化中最為核心的一種玉器,它的歷史延綿了5000多年,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徵著美好的意願和高貴的品質。當年,林徽因設計的國徽圖案就是以玉璧為主體。
隨著近幾年史料的公開,當年國徽設計的一段秘聞也浮出水面。梁思成、林徽因確實應邀參與了國徽設計,高莊、張仃等也是主要參與者,那麼國徽到底是怎樣出臺的呢?
既定方針不能違背
年7月,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公開發布《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示》,對國徽的設計提出三點要求︰一,中國特徵;二,政權特徵;三,形式莊嚴富麗。
據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時半在北京飯店六樓大廳召開的政協第六小組(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第二次全體會議記錄,當時已經收到設計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條原則而被否定。於是,成立了兩個專家小組設計國徽,一個是以林徽因為首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專家小組,另一個是以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專家小組。
兩個設計組的不同方案
漫畫家張仃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用天安門做國徽主要圖案的設計思想,梁思成主張以璧為國徽圖案,堅決反對以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圖案。中央檔案館中保存著當時兩個設計小組闡述各自設計理念的重要史料,藉此我們大體可以瞭解當時雙方的理念。
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代表的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擬制國徽圖案說明》全文如下
擬製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構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也可以說,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齒輪,組織略成漢鏡的模式,旁用嘉禾環抱,下面以紅綬穿瑗為結束。顏色用金、玉、紅三色。
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周禮︰「以蒼璧禮天」。說文︰「瑗,大孔璧也」。這個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瑗。荀子大略篇說︰「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國人民,象徵統一。璧和瑗都是玉製的,玉性溫和,象徵和平。璧上淺雕卷草花紋為地,是採用唐代卷草的樣式。國名字體用漢八分書,金色。大小五顆金星是採用國旗上的五星,金色齒輪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農。這三種母題都是中國傳統藝術裡所未有的。不過漢鏡中的連弧紋,與齒紋略似,所以作為齒輪,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漢鏡中心常有四瓣的鈕,本圖案則為五角的大星;漢鏡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變形。全部做成鏡形,以象徵光明。嘉禾抱著璧的兩側,綴以紅綬。紅色象徵革命。紅綬穿過小瑗的孔成一個結,象徵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紅綬和瑗結所採用的折紋樣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見的風格,不是西洋系統的緞帶結之類。
設計人在本圖案裡盡量地採用了中國數千年藝術的傳統,以表現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努力將象徵新民主主義中國政權的新母題配合,求其由古代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圖案;彩色僅用金、玉、紅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個莊嚴典雅而不浮誇不艷俗的圖案,以表示中國新舊文化之繼續與調和,是否差強達到這目的,是要請求指示批評的。
這個圖案無論用彩色,單色,或作成浮雕或做成鋼印都是適用的。
這只是一幅草案,若蒙核准採納,當即繪成放大的準確詳細的正式彩色圖,墨線詳圖,和一個浮雕模型呈閱。
集體設計
林徽因 雕飾學教授,作中國建築的研究
莫宗江 雕飾學教授,作中國建築的研究
參加技術意見者
鄧以蟄 中國美術史教授
王遜 工藝史教授
梁思成 中國雕塑史教授,作中國建築的研究
年10月23日
以張仃偉代表的設計方案,如他在《國徽應徵圖案設計含義》中闡述的一樣
一、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徵工農聯盟。齒輪上方,置五角紅星,象徵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徵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
三、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築物,是我國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徵。
國徽設計之分歧
梁思成反對張仃以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圖形的方案,主要理由是︰一,天安門是具體建築物,不宜成為徽標圖案,否則像一幅風景畫,不夠嚴肅;二,天安門是封建帝王的象徵。
張仃接受了梁先生很多寶貴意見,但與梁先生意見相左部分,仍加保留。並附上意見書,作為補充說明。
張仃認為︰齒輪,嘉禾,天安門,均為圖案主要構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門為主體,即使畫成風景畫亦無妨(世界各國國徽中畫地理特徵的風景畫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題。
梁先生認為:國徽圖案應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多採用民族形式。
張仃認為: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應該是有批判的,我們應該承繼服務人民的部分,批判反人民的部分----─這是原則,更重要的是「推陳出新」。
梁先生認為:國徽中彩帶仿六朝石刻為高古,唐帶就火氣重了。
張仃認為︰有些六朝石刻佛像彩帶,表現靜止,確是精構,倘用在國徽中,就太靜止了,而唐之吳帶是運動的,國徽彩帶採用這樣精神,正適應革命人民奔放感情的要求。
在色彩運用上,張仃的設計圖案主要採朱、金(同黃)、青三色,認為北京朱牆、黃瓦、青天莊嚴華麗,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至今仍熱愛此豐富強烈色彩,其次非有強烈色彩,不適合裝飾於中國建築上,倘一味強調「調和」,適應書齋味,一經高懸,則黯然無光,因之不能使國徽產生壯麗堂皇印象。
可見張仃的方案思路,非常符合當時新奪取了政權的「無產革命者」的審美意識,熱烈、激情、張揚、狂動,因此他的構想大多數都體現在沿用至今的國徽上。可以說張仃才是國徽的主要創意者,而林徽因等則為其完善者。高莊則對原圖的稻穗、綬帶等細節做了修改,塑造立體模型。周恩來親自找梁思成談話,說服他接受張仃以天安門為國徽主體的設計方案,並委託清華大學營建系最終完成國徽圖案的製作。
對國徽的斷想
國徽是一個國家靈魂的象徵,60年過去了,天安門成了中國政權核心的象徵,成了人民幾十年狂熱的嚮往。當年,一提天安門,人們想起來的不是古代的帝王,而是毛。甚至很多年中,很多人都以為毛就住在天安門上,一到十一,他就出來向群眾招手。一個人領著全國人,揮舞著鐮刀斧頭,紅旗飄飄不斷鬥爭,互東互西,互左互右,砸爛舊傳統,改造山河,徹底顛覆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內涵。
歷史無法重試,無法想像林徽因梁思成那個以璧為主題的國徽是什麼樣子,那個莊重典雅浸透了幾千年傳統中國韻味的國徽,如果戴在頭上,舉在手上,意會在心裏,體現在治國方略中,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是不是也會不失莊重和典雅,我們是不是還能承繼著華夏千古的「禮儀之邦」的風範?誠信善良,智慧通達,寬容博大,深沉而不浮誇……
遺憾,林徽因的國徽圖案什麼樣,我們永遠看不到了。梁思成死之前燒燬的他與妻子林徽因共同設計的國徽圖案,或許就是那張國徽設計草圖。或許梁先生冥冥中預感到自己的死,他要帶著那張圖去跟林徽因相見,帶著以璧為核心的和諧國家的夢想到另一個世界去?
誰能說,國徽的命運不會昭示國家的命運呢?歷史不能從頭來過。倘若從頭再來,我們是否會重新選擇呢?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