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鎮,卻擁有九座城門;隨處走走,便可發現原本應藏於皇宮內院的裝飾——社旗,這個東漢劉秀曾賒酒,並借店旗起義的地方,清朝時便已發展成全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雖然這裡早已歸於平靜,但曾經的輝煌積澱下來的文化底蘊,也早已滲透在小鎮如今悠閑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間,似飲一杯醇香老酒。
賒出來的歷史
古道、古樹、古碑、古廟、古井……到處都烙有祖先留下的印記,這也讓河南南陽的社旗縣給人的第一印象原生態十足。也難怪,社旗是河南很早的居民居住地之一,小鎮恬靜悠然的生活稀釋著現代的壓力,古樸巍峨的建築夾雜著歷史的滄桑。
社旗悠久而特殊的歷史,讓這份古樸沉澱得尤為凝重。初來乍到的人難免疑惑,一座小小的鎮子,怎麼會有九座城門?原來,在東漢建立之前,劉秀在這裡賒賬並借店家印有「劉記」字樣的店旗起義。劉秀稱帝后,想起了社旗,於是便將當時他賒賬的興隆店改名為賒旗店,簡稱賒店。賒旗?社旗?隨著歷史的沿革,或許社旗縣的名字便字變音不變地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天下第一會館,比肩皇家戲樓
繁華的商業自然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號稱「天下第一會館」的山陝會館和「華中第一鏢局」至今看上去仍華麗氣派。山陝會館造型非常奇特,木雕石刻,精妙絕倫,被國家文物保護專家單士元讚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也曾對它發出了「高樓傑閣,巧奪天工,精彫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的讚嘆。
山陝會館坐北朝南,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到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六帝137年。會館佔地面積近13萬平方米,站在會館門前,你會感覺到異常大氣會館有別於傳統古建平房四合院的建築風格,中軸線上的建築居然有八九層高。屋頂則分兩層甚至三層重檐,曲線、直角巧妙結合。而建築上琉璃瓦的裝飾及各色圖案,襯托出這裡的雍容華貴。
北邊名為懸鑒樓的三層古戲樓由24根巨柱撐起,高達30米,共分三層。仰頭看,四根大方柱把樓的三層凌空擎起,很是壯觀。據說這樣的三層古戲樓,全國僅存三座,除北京故宮的暢音閣、頤和園的德和閣這兩座皇家戲樓外,懸鑒樓就找不到對手了。
從山陝會館整體建築看,可謂是集南北工藝之大成,這還要從山陝會館的建造年代說起。據嚮導介紹,山陝會館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而在乾隆盛世時期,無論是建築還是各項藝術均達到了高潮期,加之當時社旗鎮的富甲們傾其財力邀請各地能工巧匠修建會館,這樣精巧絕倫的建築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華中第一鏢局,聲名震江湖
以山陝會館為中心,秦晉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們的財物遊走四方,安全成為最主要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十大鏢局中的廣盛鏢局,就在社旗賒店鎮誕生了。這家鏢局曾經威震江湖,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大鏢局,被稱為「華中第一鏢局」。
賒店廣盛鏢局就位於瓷器街北端路西。坐西面東,五間門頭,中為高大門樓,門前豎一高高的旗桿,上懸帶有「廣盛鏢」字樣的鏢旗。內為一進三的大院落,分設會客廳、簽押房、倉房、鏢頭居室、鏢師居室、練武場等。如今已成為社旗最著名的景觀。
說起廣盛鏢局,還有一段頗有意思的小故事。鏢局有個常識:「鏢不喊滄州」,滄州是武術之鄉,各地鏢局在滄州地界不再喊鏢以表示尊重。而廣盛鏢局的掌櫃戴二閭名聲大噪卻恰恰是因為無意間破壞了這個規矩。戴二閭的新夥計不懂江湖規矩在滄州喊冒了一嗓子,結果引發了一場武林紛爭。滄州武術界的尹玉文等三位武師不依不饒,但戴二閭的「形意拳」與他們過招時竟沒有吃虧。從此,「戴家拳」和「廣盛鏢局」在江湖上更是聲名顯赫。
千年「背閣」,樂活民間
現在你依然可以在這個廣盛鏢局的前面跟著師傅們一起打「形意拳」。與鄉親們一起感受那段往事。而在社旗,你還可以參加一項很有當地文化色彩的集體活動「背閣」。
「背閣」是一種曲藝表演形式,2009年被列為「南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廟會中、節慶日經常會看到身著戲裝、畫著臉譜的成年人,肩膀上扛著同樣穿著戲裝的小孩,他們或是在蓮花座上或是手拿兵器,表情可愛卻不失專業。
據考證,「背閣」源於唐宋時期,在社旗吸收了喜劇、曲藝、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成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獨特魅力的特殊表演形式。這樣的表演,並非僅僅出現在舞台上,而是真正活在百姓身邊。如今「背閣」藝術表演已成當地村民的最愛,許多村民自願加入到背閣表演協會,上至80歲老翁,下至5歲孩童。沒有資金,他們自籌資金4萬餘元,購買必要的演出道具。正是有了這種熱愛,才使這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社旗那些古舊卻依然滋潤的老宅子,伸手便可觸摸。社旗的每一根梁、每一塊磚,幾乎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而當地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沿著巷面展開青石板鋪就的小橋、石板路上,人們悠然走過;院門口,大媽踏著縫紉機,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老大爺們悠閑地看報紙或下棋,小孩子們湊在一起做作業,或嘰嘰喳喳地嬉笑玩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