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十年代的上海時尚(圖)

 2013-01-09 15: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1、化妝

上世紀30年代,時髦女子的化妝多數運用紅色胭脂、紅色唇膏……,當時化妝品的色調,不像現在這麼花樣繁多,純正的紅色就是當時的流行,被視作經典。如果是白皙的肌膚,紅色的粉臉和嘴唇,就是當時美女的標準。誇張的濃妝艷抹,再灑上花露水,穿一襲旗袍,燙個明星髮型,那就算是非常時髦了。

三十年代的胭脂一般分為淺紅、桃紅、朱紅、大紅四種顏色,根據不同的膚色運用不同色澤。口紅也分不同紅色,深淺不一。包裝盒的外型多數是由國外進口的金色盒子,上面有簡單的花紋。在選擇上,大部分人會按看到的明星海報或者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選擇。

當時婦女化妝,會先用手指挖出雪花膏,在手心搓揉,然後塗在臉上,在雪花膏未乾之前,再用粉團抹上鴨蛋粉,然後塗上一層扑粉,就開始描眉、塗臉、抹口紅了。通常會先用和眼眉一般粗細的眉筆畫好眉,再在眼皮、臉蛋上施胭脂。口紅如果塗抹不勻,當時會用絲絨手巾將之抹勻,絲絨手巾算是專門塗抹胭脂及口紅的修飾品,也是哪個時代的特色。

化好五官之後,便開始塗指甲,有塗單一顏色的,也有不同顏色的。在三十年代,婦女就已經有人將十個指頭塗上十種顏色,燈光下份外光彩照人。

2、服飾

旗袍本是清兵入關後才傳到中國的衣物,清初不少中國人寧死不肯穿,但到了清末民初之後,穿旗袍已經成為時尚,在大城市中盛行。1843年上海開為商埠之後,華洋雜居,西方風氣流行,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民間服裝仍然是長袍馬褂,上襖下裙。之後,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裝穿著有所變化,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用,西方的縫紉方式也開始流行起來,而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手工藝漸漸地衰弱。以後由於出洋赴西歐、日本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斷地把西洋服裝款式帶進十里洋場,上海服裝行業因此繁榮,成為當時全國以至東南亞的一個服裝窗口。尤其是女性的服裝,由於縫紉精緻、款式合乎時代潮流,使上海成為全國婦女時裝中心。

30年代是一個旗袍飄飄的年代,上海女人創立了屬於她們自己的時尚標桿「海派旗袍」,並使它成為上海最早的婦女時裝,而後也走向了世界。正如張愛玲所說的一樣:「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而後由於歐美的威廉亚洲官网 時裝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飄洋過海到了上海,因此30年代的上海很幸運地成為了全國的時裝中心,旗袍的花樣從此也繁榮了起來,難怪王家衛給穿上旗袍的張曼玉起了個《花樣年華》的名字,這個看上去挺詩意的名字,其實不過就是那個時代早已用過的名詞罷了。

初行之時,旗袍長及腳踝。1927年,有些時髦女子想提高旗袍的高度,又怕遭到守舊派的非議,便一面將旗袍做到小腿肚以上,一面又在旗袍下擺釘上三、四寸長的蝴蝶襇。1928年,旗袍進入新階段,長度縮短到膝下兩寸許,整個小腿都裸露在外,很方便行走。其後,旗袍流行的長度幾乎年年有變化,時長時短。

三十年代初,經交際花薛錦圓女士提倡,上海婦女又時興在旗袍四周滾上一圈花邊。1933年,電影明星顧蘭君首先在旗袍左襟開叉,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叉,一時摩登女性竟相彷效。之後,叉越開越高,一直開到大腿根。因為開叉的關係,旗袍裡面又盛行襯馬甲。同時,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貼身,將全身的曲線充分顯露於外。物極必反,1935年後,經交際花陳玉梅、陳綺霞兩姐妹的提倡,旗袍又流行低叉,袍身也越來越長,甚至長及地面,連鞋子都看不到了。不過這種式樣走路不太方便,不久旗袍又時興將長度與邊叉適當提高。

旗袍最賦代表性的領子,最初是越高越時髦,就算是在盛夏時節,為了追求時尚,也寧願忍受暑天高溫,穿著高聳及耳的硬領旗袍。後來旗袍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旗袍也就衝破了傳統的格局,開始大肆開放,形成新的時尚主義風格。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長度從闊大變到短袖,又從短袖變成馬甲袖。

曾經還有一個階段,旗袍的流行地位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甚至出現只穿著旗袍,而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首飾一概不用。

30年代的上流社會名門閨秀們狂熱追趕時尚享受奢華生活的姿態,一點也不遜色於同年代的歐美女性,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方式,穿梭於游泳、跳舞、打高爾夫、騎馬等多種西式運動活動中,因而,穿著的要求也就有所改變。聰明、勤快的上海女人很快便學會了「西學東鑒」的文化理念,並把它運用於自己的時尚哲學中,她們起初將舊式的長裙加以改造為旗袍馬甲,而後採用局部西化的做法,例如在領子上和袖口上創造出了西式翻領、開叉袖、荷葉袖、下擺綴有荷葉邊或是蕾絲邊等極具女性浪漫主義風格的裝飾物。30年代中期旗袍已經經歷了「透,露,瘦」的階段。

除了旗袍之外,婦女冷天穿的外衣,最早是盛行綢面的斗蓬。1927年後,模仿西洋婦女裝束,改穿大衣,於是大衣日益流行,老式的斗篷則被淘汰了。至於內衣外穿的始祖,也要感謝上海女人把絨線外衣給發揚光大了。另外還有奢華的皮草,無論在當時或是如今,都仍然是身份的象徵。

上海女人是懂得畫龍點睛的,時髦女子更是如此的細節化。她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根據不同的場合、服裝來配搭不同的配飾,然而飾品的配備也是一應聚全。耳環、項鏈、手鐲、戒指、胸針、手套、披肩、圍巾、發卡等等,首飾的材料則多以珍珠為主。「噱頭噱在頭上,蹩腳蹩在腳上」這句口頭禪傳遞出30年代上海女人注重整體形象的呼應。

高跟鞋更多得超過《慾望都市》裡的Carrie,這並不是誇口。30年代的上海女人就是這樣的隨心所欲,只要是她們能夠買到的款式、或是她們心儀的新樣式,她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弄到「腳」上。鞋的風格自然是多種多樣,有鞋面裹在腳背上只在腳趾上露一個洞的,有黑白皮面拼接得很適合跳當時流行的Swing舞的,有淺口的,有鞋面上綴有蝴蝶結的等等。儘管款式千姿百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3寸以上的鞋跟。

3、洋髮型

30年代是中國小資的黃金時代,而上海正是展示這段黃金時代的優美櫥窗。女人在這個年代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周璇以飾演《馬路天使》中歌女小紅而一舉成名,獲得了金嗓子的美譽。阮玲玉、李香蘭紅極一時。中國歌壇出現了第一位流行歌星黎明暉,上海至此有了「東方夜巴黎」之稱。在20多年繁花似錦的吟唱歲月中共錄製了大約2000多首歌曲,出版了300多張唱片,與現在的香港歌壇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明星們要出鏡、要去餐廳或是舞場,第一件事便是上高級理髮店去做髮型,即便是再恐怖的電燙機吊在腦袋上,她們纖細的脖頸還是挺得住的!捲髮在那個年代的窗體底端女明星中非常流行,周璇和阮玲玉也有過同樣的造型,普通市民當然也爭相跟風,以至於當時的中國,無論是有錢人家的小姐,還是沒錢人家的閨女,都會拿著明星們的海報跑到理髮店裡依樣燙個卷毛頭。

當時的標準美人是櫻桃小口柳葉眉,燙成小卷的頭髮夾於耳後,正紅色的小花旗袍勾勒出優美的身段。在復古風潮盛行的今天,我們依然不時看到古老當時的復興。

来源:網際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