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術需用血,孝順的女兒想通過獻血來獲取血源。可領到的獻血證卻揭開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父母都是「O」型血,女兒怎麼是「AB」型血?
11月9日,一紙親子鑑定瞬間將這個原本幸福的家推向「冰窖」:女兒養了23年,與父母卻無血緣關係,兩位父母的親生孩子在哪裡?
女兒獻血查出血型與父母有異
昨天是聖誕節,也是黃石市民陳欣(化名)45歲的生日。中午1點,遠在異地打工的丈夫給她打來電話:「需要什麼禮物我給你買、要不我托朋友請你吃頓飯……」儘管電話那頭的丈夫關愛有加,可陳欣卻滿臉愁容,沙啞著嗓子一一拒絕。
挂斷電話的一刻,一行熱淚從她眼眶傾瀉而下,「如果不出這個事,節日加生日同慶,我該是多麼高興啊!」陳欣哽嚥著說。
所有的快樂,都在今年9月3日戛然而止。
當天,在黃石市中心醫院住院的陳欣因為手術需要用血,而她所需的「O」型血又很緊張,23歲的女兒小雯(化名)得知有獻血證的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優先獲得血液後,便決定去獻血。
在醫院門前的採血車獻完血後,小雯返回了病房。此時,陳欣正在打吊針,看到女兒回來,她打趣地問孩子:「獻那麼多血,有沒有什麼鼓勵啊?」小雯掏出獻血證說:「喏,就給了這個,還有一個杯子。」
言談間,護士來到病房,陳欣好奇問道:「醫院準備血源是不是需要獻血證?」並隨手將獻血證遞了過去。護士看了一眼,突然眉頭緊蹙,「不對啊,你是O型血,女兒怎麼是AB型?」陳欣聽完,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獻血車弄錯了,我等下去找他們。」
打完針後,陳欣和女兒跑到樓下獻血車與醫護人員理論,為驗證結果,兩人一起進行了抽血檢查,結果仍是「O」與「AB」。
母女倆不甘心,回到病房後,聽聞此事的科室主任又帶著他們到門診再次抽血化驗,結果仍然無異。
看到三次化驗結果,主任一臉嚴肅地說:「你的手術先別做了,孩子可能不是你的,趕緊先處理這件事吧。」但這時陳欣仍堅信,孩子是親生的,肯定是血液出了問題。
上午生產晚上才見孩子第一面
陳欣始終都不願面對「孩子非親生」的事實。因為在她心中,女兒是那麼的乖巧,就像自己的「小夾襖」般,怎麼可能不是親骨肉呢?
據陳欣回憶,自己是在1989年12月5日上午,在黃石市中心醫院(原三醫院)剖腹生產。因為是娘家的第一個孩子,夫妻倆只求孩子能夠平安降生。當孩子呱呱墜地之時,整個家族首先考慮的是母子安危,都忘記了詢問孩子的性別。直到當晚孩子被抱過來餵奶時,陳家人才第一次見到襁褓中的女嬰,紅扑扑的臉,濃密的頭髮,甚是可愛。
住了近10天醫院後,陳欣一家人抱著孩子回家了。
由於夫妻倆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外婆特地辭掉工作挑起了重任。從上學後的接送,到每週值日打掃衛生,外婆都親力親為。小雯不喜歡吃青菜,外婆每天的飯菜都會有魚肉或是滷菜;小雯不喜歡喝湯,外婆就買回排骨燒著吃;小雯不喜歡吃水果,外婆就備上豐盛的零食……
在一家人的眼中,小雯是個「寶」,她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都牽動著整個家族的心。而小雯也十分乖巧,每次吃完飯必定幫著洗碗,外出逛街從不亂花錢,在家也很孝敬長輩。
儘管一家人其樂融融,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流言也隨之而來。
陳欣身高1.62米,丈夫身高1.75米,可年過二十了,小雯的身高卻始終只有1.5米左右,且一直不見長。
有朋友開始議論「孩子不是親生的吧?」夫妻倆都當耳邊風般聽著,他們覺得,孩子的性格和他們很像,相貌也差別不大,個子長不高,只是因為不喜青菜和水果,身體缺乏營養罷了。
親子鑑定證實孩子非父母親生
然而,血型結果擺在眼前,面對女兒的質疑和淚水,陳欣和丈夫不得不去面對。
在諮詢了相關醫生和專家後,儘管夫妻倆漸漸有了孩子非親生的心理準備,但他們還是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親子鑑定」上,希望會出現奇蹟。
11月5日,夫妻倆帶著孩子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法醫司法鑑定所。在抽取了三方血痕標本後,一家人特地在武漢玩了一天才回到黃石。
11月9日,鑑定結果寄到了陳欣的單位。當顫抖的手撕開信封后,陳欣的心理防線徹底崩塌。醫院在分析了三人血痕樣本的21個熒光STR位點後發現,父親與女兒有9個位點不符合遺傳規律,母親與女兒有7個位點不符合遺傳規律。結論顯示:排除小雯與其父、其母的親生關係。
當晚,夫妻倆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向孩子說明這一事實。
面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一次次的電話詢問,陳欣一直推脫「結果還沒收到」。半個月後,她實在隱瞞不住,終於向回家的孩子道出了實情。
那一夜,一家人徹夜未眠,小雯哭著哀求父母「你們不要丟下我啊……」夫妻倆抱著孩子一個勁地安慰著:「我們老了,是我們擔心你想丟下我們才對,我們怎麼會不要你呢……」
那一夜,一家人在淚水中度過,孩子哭著說「我將來有能力了一定要找到親生父母」。夫妻倆淚眼相對,他們也想知道:我們的親生孩子在哪裡呢?
醫院追溯鎖定48戶家庭逐步排查
11月15日,陳欣遞交了一份訴求書到黃石市中心醫院,她在訴求中稱:自己的孩子是1989年12月5日在市中心醫院(原三醫院)剖腹所生,可結果卻並非親生,請醫院予以說清。同時,醫院須負責盡快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和自己的親生骨肉。
11月16日,市中心醫院收到追究訴求後,立即成立以醫療科主任余向東為首的專班徹查該案件。由於當初在職的醫生護士已經很難找到,醫院只得從住院的病人著手。
經過近一週的調查,專班從歷史檔案中找到了1989年院婦產科遺留的值班記錄。圍繞著「12月5日」這一中心,專班又從近萬份記錄中,打撈到陳欣生產後至出院前,婦產科所有出生小孩的檔案記錄,整整61份。其中,男孩16個、女孩45個。接著根據遺留的姓名,通過公安系統,查找到了每一戶的戶籍信息。
余向東說,既然孩子錯了,只有查清這61個家庭的血型情況,才有可能找到另一個被弄錯的家庭。
由於出生時醫院為每個孩子留下了腳印,專班曾試圖通過腳印信息進行比對,無奈因資料久遠已經失真。隨後,專班只得通過市計生網,打撈到留存了血型的家庭,對「O」型血父母和「AB」型血孩子的家庭進行排除,逐步縮小排查範圍。最終,有48戶需要作進一步血型排查,其中黃石港區15戶、西塞山區、下陸區、開發區等區域有33戶。
據專班成員樊鉑介紹,目前,這48戶家庭的信息已下發至相關轄區,下一步,該院將請求公安及社區協助進行血型確認,一步步縮小篩選範圍,盡量趕在年前完成整個排查工作。
尋找骨肉女兒也想見生身父母
陳欣說,全家人原來都是笑聲不斷的,可現在為了這事大家都變得小心翼翼,只要一提起這事,所有人都抹眼淚。短短三個多月,自己似乎一下子老了好多。
家裡70多歲的雙親一直在催促她盡快找到孩子。陳欣為此每隔兩三天就要去醫院詢問一次,期望能早日得到線索,但卻一次次落空。
她說,時間已過去23年,她已經很難記起當初住院時的情景,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在醫院怎樣被弄錯的。「有時候做夢都在想,親生孩子長什麼樣,如今是否已成家,是否過得好。」
而女兒小雯,自從結果出來後,就如同一隻受傷的小鳥,辭掉工作躲進了另一座城市。
12月5日是小雯的生日,她以工作忙為由沒有回家,陳欣就帶著蛋糕,去女兒宿舍為她做了一頓飯。整場會面,母女倆都沒有對此事提及半個字。
當晚,母女倆去逛超市,逛了一大圈,女兒只選了幾個小橘子。陳欣感覺到,「這不是她以往的性格,她好像和我有了隔閡。」「女兒真的很乖,上班後每月工資,她要交1000元給外婆保存,給500元我零用,自己只留幾百塊零花。」陳欣說,自己和丈夫很疼愛女兒,為了讓她過得幸福,她們甚至將女兒的嫁妝都提前準備好了。
如今,陳欣說她很猶豫,是否應該堅持找到親生孩子。一是擔心對方不會相認;二是擔心即使找到了,也很難重建起感情。而她之所以堅持讓醫院查找,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的親生孩子身在何方,過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找到親生父母」是女兒的心願,她不想讓女兒留下一輩子遺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