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壟斷已成利益集團的寄生地
日前,十八大報告強調了如何抓好國有和民營經濟發展成為當下熱議焦點。就此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會駐會副主任石軍表示,中國不是壟斷過度問題,而是對關鍵行業控制力嚴重不足,國有經濟壟斷還遠遠不夠。
在石委員看來,之所以得出此結論,是拿美國的美元、跨過公司、網際網路、甚至包括國際話語權來對比,認為美國藉助這些「利器」壟斷了全球金融體系、經濟、信息網路、甚至包括他國政治。在此邏輯之下,大概得出一個大膽結論:如果中國壟斷足夠「發達」或者說充分,必能平步天下。
石委員的論斷是否有道理,暫且不說,不妨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壟斷。簡單一點說,如果一個企業是其產品唯一的賣者,而且如果這種產品沒有相似的替代品,那這個企業就是壟斷。如此看來,壟斷之所以存在,乃在於存在壁壘。在經濟學家曼昆看來,壁壘主要有三種: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政府給予這個企業排他性的權利;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基於這樣的認識,無論壁壘來自何處,一個關鍵的認知是,壟斷也好,競爭也罷,都是經濟運轉的存在方式,之所以存在壟斷,乃是因為這樣的存在方式能否較好地實現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如此看來,壟斷並不原罪,雖然壟斷會造成無謂損失,會有無效率。
石委員看到了壟斷有著競爭沒有的效率,中國當然也需要這樣的「壟斷」力量,但石委員應該看到,壟斷在中美之間生成機制和運轉機制的差異。美國霸主地位的確認,有賴於這些強大的壟斷利器,但是它們之所以能在全球獨領風騷並不是從壟斷中來,而是在充分競爭發展中形成的霸主地位。美元天生不是通行貨幣,跨國公司也並非天生而來,也並非全部有賴於政府的著力培植,換言之,這樣的壟斷霸主地位源於效率。
而引來非議的中國式壟斷,也是為效率而來,但大多在國家力量的庇護中「茁壯」成長,在成長中,也確實為國家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貢獻,但我們要看到的是,這樣的成長是建立在國家資源的壟斷上,這裡的資源包括不計成本的社會資源和國家政策。也就是說,如果通盤計算,這或許不是最有效率的,這還不是最讓國人失望的,更讓國人失望的是,佔據壟斷資源的國有企業成為利益集團的寄生地。
壟斷的存在,並非要與競爭水火不相容。從跨過企業的發展來看,競爭是發展的動力,即便成就了壟斷霸主地位,競爭意識依然不可或缺,而在一個壟斷著社會資源發展起來的企業,更不應該忽視競爭要素,壟斷不意味著沒有競爭對象,而是要把自己當做唯一的競爭對手,能戰勝利益貪慾,實現壟斷資本的價值,也才是真正的壟斷力量,才可規避非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