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如何抓好国有和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热议焦点。就此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石军表示,中国不是垄断过度问题,而是对关键行业控制力严重不足,国有经济垄断还远远不够。
在石委员看来,之所以得出此结论,是拿美国的美元、跨过公司、互联网、甚至包括国际话语权来对比,认为美国借助这些“利器”垄断了全球金融体系、经济、信息网络、甚至包括他国政治。在此逻辑之下,大概得出一个大胆结论:如果中国垄断足够“发达”或者说充分,必能平步天下。
石委员的论断是否有道理,暂且不说,不妨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垄断。简单一点说,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这种产品没有相似的替代品,那这个企业就是垄断。如此看来,垄断之所以存在,乃在于存在壁垒。在经济学家曼昆看来,壁垒主要有三种: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政府给予这个企业排他性的权利;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壁垒来自何处,一个关键的认知是,垄断也好,竞争也罢,都是经济运转的存在方式,之所以存在垄断,乃是因为这样的存在方式能否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如此看来,垄断并不原罪,虽然垄断会造成无谓损失,会有无效率。
石委员看到了垄断有着竞争没有的效率,中国当然也需要这样的“垄断”力量,但石委员应该看到,垄断在中美之间生成机制和运转机制的差异。美国霸主地位的确认,有赖于这些强大的垄断利器,但是它们之所以能在全球独领风骚并不是从垄断中来,而是在充分竞争发展中形成的霸主地位。美元天生不是通行货币,跨国公司也并非天生而来,也并非全部有赖于政府的着力培植,换言之,这样的垄断霸主地位源于效率。
而引来非议的中国式垄断,也是为效率而来,但大多在国家力量的庇护中“茁壮”成长,在成长中,也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这样的成长是建立在国家资源的垄断上,这里的资源包括不计成本的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也就是说,如果通盘计算,这或许不是最有效率的,这还不是最让国人失望的,更让国人失望的是,占据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成为利益集团的寄生地。
垄断的存在,并非要与竞争水火不相容。从跨过企业的发展来看,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即便成就了垄断霸主地位,竞争意识依然不可或缺,而在一个垄断着社会资源发展起来的企业,更不应该忽视竞争要素,垄断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对象,而是要把自己当做唯一的竞争对手,能战胜利益贪欲,实现垄断资本的价值,也才是真正的垄断力量,才可规避非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