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蕭條的陰魂不散
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全球的金融市場在2011年夏天被希臘債務困擾後,從2011年10初以來「鶯歌燕舞」了幾個月後,自2012年4月底以來,又陷入了動盪不安之中,因為向前看的市場,又看到了地平線上經濟蕭條霧霾正在聚集,升騰,要籠罩全球。蕭條霧霾的是「新」問題 – 政府債務,雖然政府赤字財政玩了千百年,但玩到政府頻臨破產的邊緣,再玩就要「掉下懸崖」,卻是近代史上不多見的,尤其是這些政府不是那些本來就貧困潦倒的幾百萬人的小國,而是有上千萬,上億人口的發達國家,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體-歐元區。
就常識來說,欠債還錢是正理,但還債的最好方式是開源增收,而這需要「經濟增長」。不幸的是在「控制支出」成為借貸的條件下,歐豬4國因政府削減支出陷入經濟蕭條。這還不夠,美國的評級機構先後跳出來攪局,下調這些國家的國債等級。直接的結果就是這些國家國債利息上漲。 時下這些國家的國債已經超過一年的GDP總額,在GDP萎縮的同時,債務利息升到6%以上,算術的答案很直觀:現有的債務是不可能還清的,而且將日益增加 – 當復利為6.5%,現存債務11年翻番。此一時彼一時,同2007/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情勢相比較,現在的大環境很不一樣。
首先,歐美等國利息水平已接近0,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降低利率,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的路已被堵死。其次,大多數國家政府已經是債務纍纍,指望政府增加開支來刺激總需求也障礙重重,加上債務機構搗亂,政府借貸的成本暴漲 – 新近標普公司警告要降低「金磚四國」的印度的「投資等級」,理由是其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和外貿赤字上升,還有政府不穩定。當然,關鍵是目前的經濟現實格外嚴峻。
2012年歐洲25國的GDP預計增長率為零,其中葡萄牙為-3.3%,義大利為 -1.3%,希臘為 -4.4%,西班牙為-1.1%。這些國家已經陷入經濟蕭條,隨之的是失業率暴漲。2012年5月歐盟的失業率達11.7%。失業率最嚴重的是歐豬4國,葡萄牙為14.4%,義大利為 9.2%,希臘為20%,西班牙為23.3%。如果要拿年輕人(16-24歲)失業率來說事,問題更加嚴重。目前葡萄牙為29.6%,義大利為 31.1%,希臘為51.1%,西班牙為49.8%。
從GDP來看,世界其它主要經濟也不繁榮。2011年4季度日本GDP增長率為-0.6%,其災後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印度央行最近下調其2012GDP增長率為5.2%,比2011年的8.4%低40%,而這個增長率目前還滿載不可實現的風險,因為4月的工業總產值僅僅增加0.1%;巴西2011年GDP僅增長2.7%,主要受累於最後一季度僅增長0.3%;中國經濟也不樂觀。2012年GDP下調到7.5%並不是大事件,但連續7個月製造業採購指數下跌,讓很多分析師擔憂「硬著陸」。雖然神秘的力量操縱全球資本流入美國 – 美國國債兩年利率居然可以成為負值(-0.15%),但8%以上的失業率,日益深重的政府債務,緩慢的增長,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在全球經濟蕭條中「一花獨放」。
經濟蕭條霧霾正在地平線上聚集,升騰。。。,但政治家們和御用「經濟學家」們卻信誓旦旦的告訴我們,他們有能力帶領我們避免任何經濟危機,繼續帶領我們去實現穩定高速的增長,因為他們有比太陽還光輝的信心,還有各種力挽狂瀾的「政策」和「舉施」。對於世界各國政府的強勢和霸道,我是深信不疑,但如果經濟危機是如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為王社會中的經濟規律,那麼政府無論多麼強勢,也該是回天無力。這樣,經濟危機不可避免。那麼,進一步的問題是:引發現代經濟危機的深層根源和規律是什麼? 讓我們在簡短回顧經濟危機史中,來探究現實經濟危機深層根源。
2. 生存危機
自從有人類,人類形成社會以來,就有首領和奴隸,富人和窮人,官爺和士兵。。。無論是世襲還是天資的緣故,社會上的所有人,在生產和分配社會創造的產品和財富時,不均等,也不可能均等,總是依照所謂的「二八定律」,少數人獲得多數產品和財富。在物產不豐富的時代,風調雨順,收成豐富時,少量的社會產品(糧食)能讓多數人得以生存。但當自然災害橫行,尤其是連續的,大面積的自然災害,以「二八定律」為基礎的分配格局,就決定了大多數人將陷入飢餓之中。面對生存危機,為了生存而孤注一擲是所有人的本能,歷史上,為生存抗爭,通常引發飢餓群體的起義。斯巴達克思對抗羅馬帝國,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都是被不均等分配逼得走頭無路,為了生存的抗爭。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人類經歷的經濟危機幾乎全是飢荒誘導的食品危機,食品危機是一切經濟危機的根源,而食品危機又是「二八定律」結果。幾乎所有食品危機都引爆血與火的抗爭,對抗的結果,通常是改朝換代,在新朝之下開始一個不過分掠奪的,新的分配格局,倖存的人類在這個生存沒有危機的新政下,重新開啟新一輪的「二八定律」和人性「貪婪」膨脹的週期。
3. 生產過剩危機
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環境,從18世紀開始,一場以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的革命興起,大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比如,在1770年到184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倍。隨著工業革命席捲越來越多的國家,人類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展,也增強了人類對抗自然的能力。食品短缺造成的生存危機得以緩和,而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對於保障人類食品供給居功至偉。
然而,「二八定律」並沒有改變,人的本性也沒有改變,因此,大多數社會生產的物品和財富總是流向少數人手中,這些少數人的財富積累日益增多。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鼓吹市場的功能和「看不見的手」的神奇,根本上是想打造一個公平,有效的社會生產與分配的平臺。但人和人間的「初始條件」差異太大,市場運行在相當程度上受市場規則的制約,因而亞當。斯密的公平市場並不總是創造公平的結果。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樣不可改變。而人欲壑難滿,為了滿足貪婪,積累更多的財富,就需要生產更多的產品,但產品的價值需要市場來實現,而多數人卻沒錢購買。
自工業革命開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就先後經歷著局部的,全面的經濟危機,而所有經濟危機幾乎都是生產過剩危機。早年的「八國聯軍」進攻中國,後來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多是資本在自我摧毀過剩生產能力無解時,為生產過剩的產品開闢國際市場而悍然發動戰爭。但這一時期,尤其是1900年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金融業的興起,週期性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經濟危機同金融危機糾纏,在大多情況下金融危機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線。金融市場泡沫破滅,貨幣貶值,銀行和金融機構倒閉等,都是金融危機的形式。從1870年代美國金融公司破產開始,在西方國家各類金融危機,常來常往,就像家常便飯,而真正震撼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卻是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
雖說商品價格下跌如木材的價格和農產品價格下跌是導火線,但金融市場的崩潰,金融財富瞬間化為煙雲(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崩潰,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造成的債務危機,銀行倒閉,進而造成的資本短缺,國內外市場衰退,工廠關閉,大規模失業,在1932年美國失業率達23%,德國,英國等近30%勞動力沒有收入。這對於剛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工業化國家慷慨敞開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未來的繁榮趨之若鶩,就連胡佛總統也陶醉在「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的盛世,打擊是沈重的。而更讓政治家們羞愧的,這場大蕭條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無論列出多少緣由,但危機的根源是生產過剩。據當時的描述:「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Milky Way)。危機的後果是悲淒的: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正如著名德國經濟歷史學家弗蘭克說:「資本主義式的經濟發展,既發展先進與財富,也發展貧窮與落後。發展貧窮落後比不發展更壞」。工業革命製造的貧富,製造相對生產過剩,最終引發自我毀滅的經濟危機。
4. 凱恩斯的「偉業」
對於半杯水,可以有兩種「表述」:(1)杯裡的水只剩半杯了;(2)杯裡的水還有半滿杯。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發現,當人們接受第一種表述,有70%的人口渴了也會忍耐一會,但當人們信服第二種表述,70%的人會立刻端起杯子來,痛飲「半滿杯」。這個實驗說明,表述方式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和看問題的角度,從而改變人們的行為。這事實上是凱恩斯理論的最大功績所在:將生產過剩看成需求不足。
1930年代的大蕭條折騰了近20年,最後是以世界大戰的最殘酷方式消除了生產過剩的危機,而其間還有一個均貧富的過程。金融市場崩盤,工廠在戰火中毀滅,都是這些資產擁有者財富的消失,還有趁火打劫的政府,美國在二戰時期曾對超過正常收入以上的富豪收入課稅95%。這種嚴酷的經歷讓人們更容易對凱恩斯的「總需求不足」格外鍾情,而被亞當。斯密冷落的政府更是要供奉凱恩斯,因為按凱恩斯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模型,政府對於增加總需求大有作為,甚至對於消除經濟危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戰以後,是凱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論風靡全球,引領風騷的時代。政府,企業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要增加總需求。廣告業的崛起,沃爾瑪的《薩瑪斯》之類批發俱樂部的擴張,等等,都是為了誘惑和迫使消費者買多,多買。但最終的銀行業的加入,才讓這些激發總需求伎倆的威力得以充分發揮。五花八門的信用卡和銀行信貸讓人們可以瀟灑的揮霍未來,盡情的用明天來提升今天。在美國,現在47%的有信用卡的人欠帳,2011年12月底止人均欠14700美元。
而讓經濟真正轉型成為「信貸經濟」全仰仗「金本位」制度的廢除。為擺脫越南戰爭時期美國社會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赤字的困境,減緩美元暴跌、大量黃金外湧的危機,尼克松政府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該政策對外採取了兩項措施:放棄金本位,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和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從而導致二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 確定的「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
中央銀行可以放開手腳的「開閘放水」,這不僅讓凱恩斯的解決總需求不足的舉施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是將經濟帶入了《信貸經濟》的新天地。錢,用紙印刷的貨幣真正的成為經濟的命脈。很多經濟分析將通貨膨脹,金融市場動盪歸罪於廢除「金本位」。因為這容許中央銀行可以憑空創造「貨幣」,創造「需求」因而推高價格。但經濟數據卻表明,廢除「金本位」後央行印刷天量貨幣,對於「經濟增長」卻功不可沒。貨幣發行不再受制於黃金儲備量,各國央行紙幣發行量暴增,比如,1970年美聯儲以黃金為基礎的對全球的信貸是1萬億美元,但2010年以紙幣信用為基礎的信貸超過了53萬億美元,40年翻了53倍。
天量信貸供應可以推動經濟增長,有兩個根本途徑,一是通過借貸未來刺激和創造現時的個人消費,比如,目前美國家庭債務總額已達11.5萬億,人均3.5萬美元;二是縱容政府借貸,肆意揮霍,比如美國政府債務2011年超過14萬億美元。這些以借貸為基礎的支出都增加總需求。從1970年以來,世界扣除價格因素的GDP從15.6萬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0億美元,年增長率3%左右,是歷史上最好的增長期,其中美國由4.2萬億增加到14.3萬億美元,年增長率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儘管美國等有天量貨幣發行,但在1970年代廢除金本位後出現的激烈波動後,美國的通脹率自從1983年後,呈現穩定態勢,近30年中一直波動在1.6%-4.0%之間。美聯儲發放天量貨幣不引發通脹,除了美元是世界貨幣外,貨幣成為慾望消費品,該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股市的數據該是個很好的證據:1972年10月至1982年11月道瓊斯幾乎沒漲;但在1982年11月到1992年11月間,道瓊斯從1039點翻3倍多到3305,然後繼續上行,到2000年1月突破11900點,不到8年又漲了2.6倍。換句話說1982-2000年,股市財富增加了近12倍,即從1.3萬億美元增加到17萬億美元。而通過退休計畫和個人投資參與股市的家庭2000年達5900萬,佔家庭總數的51.6%。
在另一方面,在對外貿易微不足道的環境下,經濟增長也需要現實的購買力和市場支撐,就像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發明瞭照相機後,在他的工廠對所有工人實行「工資紅利」,讓工人們和他一起分享公司發展和增長的利益,而這麼做也是效率和市場的要求,生產需要技工去滿足發展的需要,而相機的普及也需要當地市場需求支撐。結果,柯達公司的發展,同時在紐約州,創造了兩代欣欣向榮的中產階級。
金融市場的參與,經濟增長對地方市場的需求,助長了一個龐大,也日益強壯的中產階級。2001年,75%以上的美國家庭年收入都在2.5萬美元以上,頂層的25%收入的起點是7.7萬美元。政府實際上也樂淘淘的。經濟增長帶來稅收增長,同時政府通過稅收調節貧富差距,美國在1951-63對個人收入20萬元以上部分實行91%的稅率後,1965-1987年間,高收入人群的個稅稅率降至50%-70%,1987年後再降至37%,形成了1%高收入人群付政府個稅50%,近30%的低收入人群不納稅,15%的最低收入家庭享受稅收補貼的再分配格局。而政府豐厚的歲入,使得政府有能力為最底層的家庭提供「食品卷」,「免費醫療」,「失業保險」,「養老金」等等。西北歐的國家竟然先後走上「社會主義」「福利國家」之路,最後,政府的財力(收支)到達GDP的50%左右。
其間,雖有各種經濟危機,但多無大風波,且因為是「金融危機」,美聯儲,歐洲央行,IMF等出面提供「信貸」,這些危機都迎刃而解,就連198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都被巨量新「信貸」輕而易舉的化解了。無論如何,以增加總需求為出發點,輔之以「均貧富」,更有信貸經濟推波助瀾,二戰以來,全球經濟才有了「黃金增長時期」。但這樣的黃金時代,被現代通訊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引發的全球化逐漸摧毀了。
5.全球化的禍端
七十年代末,以計算機,通訊衛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逐漸興起,引發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科技革命和創新,其核心是信息傳播的速度與範圍日新月異,同時信息傳輸成本急劇下降,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人類交往和交流的方式。這場革命將「信息」推到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和選擇的前沿。計算機、電視、衛星、光纖、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等有線無線等多種通訊技術,改變了世界的時間與空間,對於我們的經濟運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革命性的改變了我們組織經濟的方式,重新定義了社會經濟的空間和距離。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生產,經營和組織的方式,改變了生產要素組合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改變,拓寬了要素和產品市場的形式,疆域和規模,使得「世界平坦」,讓「雄心勃勃」的國家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企業,可以在全球的平台上,組織生產和銷售,實現最有效資源配置。運用新技術去搶佔國家和企業利益的先機,從而開啟了全球化下全新的市場模式,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供給鏈管理,「技術轉移」,「外包」,金融資本高速流動,等等應運而生。
同時,由於及時的,低成本的市場信息獲取和交流,個人和企業的消費和生產決策效率將更高,公司的組織和經營方式也更加有效。這成為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沒有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貨物,資本和人材在全球的流動是不可想像的。雖然全球化依然面臨各種制度和體制上的障礙和限制,但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奠定了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基礎,促成了跨國公司的擴張和供給鏈管理的廣泛採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的資源和勞動成本窪地,最終都會被貪婪的資本填平。
更重要的是,日新月異的通訊和信息技術和一落千丈的信息成本,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了行業和個人的經營方式和經濟行為。尤其是金融業。由於先進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全球金融系統的電子化,網路化,促成資金/資本的運動速度可以用「秒殺」來形容,因為巨額資金從一個市場轉入另一個市場,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幾乎是瞬間可以完成(因各國金融監管原因除外)。同時,資金轉移和金融產品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電子和網路交易系統的建立,不僅改變了金融系統運作和金融市場交易的方式,而且促成參與金融市場的企業和個人數量的井噴。比如,美國最大的投資中介公司「忠誠投資服務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在1980年代初不到20萬個人客戶,現在僅網路帳戶就超過1500萬戶(佔美國總住戶的15%)。現代通信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的功能 - 從服務到交易,金融業的主體 - 不單是銀行,還有財力更大的「影子銀行」,金融的交易方式 - 計算機程序交易,讓交易變得毫無「人性」。
雖然全球的政治家們,幾乎沒有不謳歌現代通信技術進步所創造和奠定的全球化,不鼓吹「互利共贏」的「自由貿易」,但對於全球化對世界經濟造成的顛覆性的改變卻諱莫如深。事實上,全球化對現代經濟實現了兩大顛覆:(1)顛覆了現有的分配體系,讓資本重新主宰了社會經濟的運行和分配格局;(2)顛覆了傳統的金融功能,將金融服務轉變成交易,從而讓人性的貪婪可以發揮極致。
全球化下,資本流向窪地,追逐著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產生的最大資本收益,並重新主宰分配。最突出的實例該是蘋果公司。當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革命性的創新了個人電器產品,卻只為少數蘋果公司的股東創造1000多億美元的巨大財富,而公司的工人和地方財政卻幾乎沒有受益。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全球化生產和市場,其產品生產可以外包給遠在千里之外生產成本最低的富士康製造商,結果蘋果公司每部iPad的純利潤高達200美元,為銷售價格500美元的40%,而中國工人生產iPad的人工費僅為每部8美元,(佔1.6%)。同時,蘋果公司產品的銷售遍及全球而無須依賴地方市場,所以資本可以在全球平台上實現利潤最大化。
這裡,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偏癱的,因為古典的市場規則不能規範現代科技,從而任由資本「按市場規則」流向窪地,一方面將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成果送給資本,形成了向資本獻媚的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讓經濟增長促使「中產階級崛起」的歷史和理論成為騙人的謊言,因為只要資本自由流向窪地,廣大的勞工要有明顯的收入增長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工資上漲意味著資本轉移,尤其是以出口為主,靠加工生存的經濟不可能形成中產階級,也不可能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為蘋果公司加工的產品的中國製造商,以「鐵血工廠」臭名昭著「富士康」,從深圳遷往內地就是一例。
全球化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的「滴漏效應」,即經濟增長最終會讓窮人受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79年到2007年,在美國,1%的頂級富人的收入(通貨膨脹因素調整之後)增長2。8倍,而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長只有40%。進一步分析發現,如果1979年時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改變,相比於1979年,2007年1%的頂級富豪的收入,應比現在的實際收入低59%,即人均少$ 780,000左右,而80%的中低收入人群,其收入將增加21%,比現在的實際收入人均多10,000元。
1979年到2010年間,在中國,佔總人口萬分之七的96萬家千萬富豪平均收入(財富)增加了近12萬倍,主要是1990年後增加的。而同期,中國13億普通民眾,收入僅從年收入500元增加到15000元,只有30倍。如果不是存在資本為王的分配格局,這樣的極度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是不可能發生的。由於資本為王,主宰了經濟運行和分配,我國30多年經濟增長受益最大的竟然只是萬分之七的人群。市場 - 被奉為公正,公平槓桿的「看不見的手」,按照其幾百年不改的老套和法則,無視現代技術進步和全球化對規則的新要求,將增長的成果大多奉獻給頂級富豪們。結果,貧富不均日益加深,成為生產相對過剩的基礎。
與此相應,金融現代化千百倍的放大了人性的貪婪。而隨著「慾望需求」的膨脹,現代金融成為「投機,賭博」的新產業。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世界經濟最發達國家美國金融業的產值,竟然佔GDP的34%左右。理論上,金融 - 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本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隨分工和交換應運而生。然而,過去幾十年,尤其是伴隨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通訊和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加上金融自由化潮流,從金融的構成要素看,現代金融體系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我稱之為:金融對象換位,金融主體變臉,金融業務倒置,結果投行,基金成為金融業的大鱷,純粹交易成為金融的主業。從而全球的金融市場和交易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最佳平臺和手段,這裡成為擄奪平民的獵場,也是資本相互博弈的戰地,還是國際資本殖民和擄奪發展中國家的前沿。金融本質上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和掠奪。而如果僅侷限於一國的疆界來看,金融可以用大眾博弈場來定義。
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創造了「新的增長動力」。事實上,人類創造的金融市場除了其一般金融功能,資本運作功能等外,其博弈和交易的特徵,還讓金融市場還具有滿足人類「自我實現」的需求的功能。在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這是一種「慾望需求」,俗話說「欲壑難滿」,這樣的需求永遠不會滿足。在經濟發達國家,人們穿的,住的,玩的都有「飽和」的極限,但慾望卻無邊無沿。
在這裡,因為交易的產品是金錢,實現的價值是「慾望」,因此,人們稱此為「虛擬經濟」。但「虛擬」也生產GDP。提供交易平臺的金融市場,服務和幫助交易實現的銀行和證卷商,參與交易的投資銀行,基金和個人等等,都能夠從金融市場獲得收益和利潤,這就成為GDP的一部分。而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對於企業和個人都有相當的「財富效應」。當公司股價飆升,公司感覺「富有」,投資積極。當個人資產帳戶資金增加,個人也感覺更加「富有」,從而增加消費。投資和消費都是拉動GDP的動力。興旺的金融市場也讓政府受益,美國「資本所得稅」「公司利潤稅」的稅率都是38%,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每賺100美元,政府要得38美元。所以,金融市場並非「虛無縹緲」,還實實在在的「增加收入」,「增加財富」,「增加稅收」。過去幾十年中,1999和2000兩年美國政府出現財政盈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時火爆的股市。
難滿的欲壑,貪婪的人性,總是會不斷的製造著金融市場的瘋狂和失落,引發繁榮和危機。從人性的角度看,類似的,重複發生的金融危機,都和理性回歸,或是良心發現無關,主要是突發的「小概率事件」製造的恐懼的結果,也是少數人陰陽謀略的結果。無需追尋久遠,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21世紀初年的《長期資本集團》的崩潰,2007/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是在金融市場上人們得意忘形,無所顧忌時被暗算,或「幾乎不可能事件」的發生引發的。當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市場的資金鏈斷裂,擊鼓傳花突然找不到下家,所有人不顧一切,奪命而逃,於是金錢遊戲嘎然而止,巨大的金錢財富在瞬間煙消雲散。就像2008年由於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當時美國的整個金融體系的金錢緊缺,所有市場,尤其是股市和債卷市場如瀑布般下泄。銀行間隔夜借貸利率飆升,整個金融系統面臨崩潰,因為「錢」瞬間煙消雲散了。全球化帶來的兩大顛覆,一方面製造著日益加劇的貧富不均,另一方面催生金融泡沫,從而孕育著萬劫難覆的全球金融動盪和生產過剩危機。
6.政府債務危機的真實根源
對於希臘,歐洲豬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來日益高漲的政府債務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太多的誤解和錯解。不少的解釋將這些國家在臺高筑歸咎於「福利國家」,「忽視實體經濟」,「超前消費」,甚至乾脆指責「高福利造就懶惰」,等等。這些全都是誤解。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現代通訊技術為基礎的全球化。首先,全球化促成了資本為王的分配方式,加劇了貧富不均,擠壓了中產階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資本流向窪地減少製造業的就業水平,同時壓低現實工資。這使得維持凱恩斯「總需求」理論下的為最底層的家庭提供「食品卷」,「免費醫療」,「失業保險」,「養老金」等福利來增加總需求的成本暴增,因為需要福利支持的低收入人群和貧困人口增加。
其次,政府的歲入減少,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歲入減少。當製造業,服務業隨著資本流向窪地,企業稅收減少。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張,更有全球金融化助力,合理避稅也導致政府稅收下降。而中產階級發展空間被擠壓,低收入,貧困人口增加,主要稅收是來自個人收入稅的政府收入下降,是不言而喻的結果。其間,更有金融的慾望和貪婪攪局,不時製造金融危機。在慾望需求在金融市場上獲得滿足的國度,金融業高度發達,如美國2007年金融業產值佔GDP的 34%以上,因此也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而繁榮的股市和債卷市場,又是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擴張的動力。這樣,當金融危機爆發,虛擬經濟泡沫破裂的時候,政府稅收減少,貧困人口增加。比如美國最近四年,貧困人口從原來的 9%左右,上升到 20%,而2009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僅為3.6萬億美元,比危機前2007年5.1萬億美元少了1.5萬億美元,少了近30%。而在2008年6月到2010年10月之間,政府發放的失業救濟金淨增3200億美元。雖然這保證了500多萬因金融危機失業人的基本需求,但政府財政赤字也同時暴漲。4年中政府財政赤字淨增加了5萬億美元。當入不敷出,還有借貸利息要付,日積月累,政府債務危機不可避免。全球化,才是發達國家目前債務危機的根源。
7.全球化下的相對生產過剩危機
簡單的說,當今全球經濟危機不可避免,根本上是傳統的規範和管理市場與經濟的體制和規則,無視現代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的新要求,按照其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幾百年不改的老套和法則,將增長的成果大多奉獻給頂級富豪們,加劇貧富不均,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為資本創造財富。結果,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在創造效率,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創造著幾百年前工業革命所創造的相對生產過剩危機。1920年代末大蕭條以來,人類為緩和相對生產過剩危機的所有努力,都被全球化毀於一旦。
因此,經濟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一般內生性矛盾的全面爆發,是資本擴張和掠奪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化的平台上,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在國家間的發生,發展,表現形式及週期可能有差異,但危機不可避免,而經濟危機的衝擊面可能更加廣大,破壞可能更加慘烈,後果可能更加嚴酷。而由於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的貪婪,金融危機不僅伴隨,引發生產過剩危機,還可能趁火打劫,掠奪其他國家,轉嫁危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製造著不可避免的,危害更加巨大的生產過剩危機。
提出全球化相對生產過剩危機,只是在理論上證明了危機的必然性,但卻無法預測危機爆發的時間和方式。也許正是如此,雖然這些年在網路和媒體傳播中,各種唱空中國經濟和中國 「崩潰論」甚囂塵上,此伏彼起,但正如一篇帖子所稱:「各類有關崩潰的標題都有,什麼樣看似深刻的內容都有。但是,事實是,從幾年前就TMD喊叫崩到了今天,不僅沒崩,街道上的豪車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堵塞,超市越開越多,電影院排隊買票的越來越多,房子又開始排隊瘋狂搶購,那些女女們因為男人們沒錢就白眼的現實不僅沒減少,還越來越氾濫。。。」
然而,崩潰尚未發生並不等於不崩潰。雖然外在的力量和因素,尤其是政府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和各種投資與消費的舉施都可以改變崩潰發生和發展的時間和路徑,但如果引發經濟危機的根源 - 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聚,相對生產過剩沒有消除,無論政府多強勢,都是螳螂擋車,不可能改變經濟和歷史規律,一切舉施最多可以拖延崩潰的來臨和緩和崩潰的劇烈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諸多關於政府經濟政策的討論,功能和作用僅此而已。
但是,作為全球化最典型的少數人受益,多數人受損的神奇中國可能免除經濟危機的災難嗎?在極度貧富不均製造的極度相對生產過剩條件下,還可以像某「大經濟學家」高調的「中國還能高速增長20年」嗎?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我以為,中國經濟崩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繁榮表象下各種崩潰的跡象已經暗流湧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