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上半年的巨額盈利難以遮蔽風險。
銀行類上市公司再次證明自己在經濟下行期,是中國股票市場的頂樑柱,工、農、中、建四大銀行上半年合計盈利3816億元,佔1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淨利潤總額5452億元的七成。與前兩年相比,銀行的利潤已經下行,但還經享受夕陽的暖意。
21世紀網梳理除工行、交行之外的15家上市銀行的半年報,按貸款五級分類口徑統計,今年上半年,15家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共計2818.5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3.06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為0.77%,較年初上升0.015個百分點。
不良率看起來上升不快,但與低迷的基礎行業相比,以及製造業3%以下的利潤相比,上升速度足以傲視群雄。拜淨息差調降、貸款下降所賜,大行的利息收入增速有所下降。如中行在收入結構中,利息淨收入1240.54億元,同比增長12.56%。淨息差為2.1%,同比略微收窄0.01個百分點。
與此相反,主攻中小企業貸款的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淨息差保持上升。上半年民生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14.56億元,同比增加126億元,增幅32.43%;其中,淨利息收入378.71億元,淨非利息收入135.85億元。生息資產規模擴大促進淨利息收入增長48.19億元;淨息差提升促進淨利息收入增長35.07億元,淨息差這3.14%。淨息差超過3%的還有寧波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更是達到3.47%。製造業下行,而寧波行淨息差大幅上升,說明製造企業求資若渴,水深火熱。這就像1998年在俄羅斯債務崩潰前擁有俄羅斯短期債券,收益率可能達到20%以上,代價是風險上升,一旦泡沫崩潰就會玉石俱焚,考驗銀業風險控制能力的時代,就在眼前。如果經濟繼續下行,企業將拒絕貸款,如歐洲商業銀行
讓人擔心的是不良貸款的真實數據。
任何物資都可以成為抵押品套現,已經曝光的是鋼貿,還會曝光的包括銅,當然,房地產永遠是最大宗的抵押物。對於銀行而言,保證信貸安全最重要的不是帳面數據,而是抵押品價值幾何。反過來說,如果鋼鐵、銅、房地產保值,銀行就不會遭遇債務風險。事實上,鋼鐵、電解銅等,已經准金融化,從實體經濟的原材料變身為金融產品。
《21世紀經濟報導》披露,今年6月,福建周寧上海商會公開致信銀行、呼籲平穩放貸後,本月,上海鋼貿圈又發出一分名為《關於要求緊急應對與妥善處置上海鋼貿市場抽貸危機和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的特急報告》,指出1 萬多家鋼貿企業資金鏈瀕臨斷裂。
銀行對鋼貿貸款十分警惕,此前披露部分鋼貿商或聯手倉儲單位,或持虛假租賃合同繞過倉儲方,以開具虛假倉單的方式,將鋼材資源對金融機構和民間托盤公司向外進行重複抵押,鋼貿以及鋼貿商之間互相擔保,將讓鋼貿行業成為銀行壞帳重災區。
2011年,上海鋼貿企業向各類銀行融資貸款總額達1510億元,鋼貿擔保公司在保餘額289億元,鋼貿企業年負擔將近250億利息和費用。銀行通過以貸轉存、存貸掛鉤、浮利分費、承兌匯票、配比購買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基金、保險產品等一系列手段,使貸款成本達15%-25%,加上擔保費用,鋼貿企業融資成本高達37%,企業不堪重負。上海一地鋼貿如此,全國鋼貿融資可想而知。一旦鋼貿資金鏈條崩斷,與鋼貿進行保證金交易的鋼鐵企業,以及其他上下遊行業如鐵礦石、焦煤等都將面臨滅頂之災。
同樣的情況可能在銅行業上演。上市銅企業績不佳,龍頭企業大幅下行,淨利潤增長率江銅為-39.8%,雲銅為-53.38%,銅陵有色為-29.07%。銅產量略有過剩,產能還在上升,下游企業疲軟,奇怪的是,今年銅進口大增,8月銅價升水:7月的合計銅進口數據同比跳增19.5%,1到7月累計銅進口量達到287萬噸,年增幅甚至達到了43%。而去年2月和7月之間,中國精煉銅進口降至每月不到20萬噸,當時銅消費者削減庫存因應高企的國際銅價。
8月中旬以來,銅市場突發高升水走勢,現貨價格因此提升。經濟低迷而銅熱銷,LME現貨在2 月裡由貼水15 美元上升至升水20 美元,倫銅註銷倉單大幅上升,與庫存比值上升至25%之上,創下2005 年以來新高。今年5月出現同樣的情況,麥格理駐倫敦分析師Ryan Belshaw認為,原因是「場外銅庫存融資操作的大幅增加」。買銅不為實業,而為融資。上海有色網的朋友告知,目前進口銅絕大部分用來融資,因為境內外銅存在價差,但目前已經接受均衡水準,如果人民幣繼續疲軟,境外銅價上升,融資者將無利可圖。到時候,真實的銅價將水落石出。
鋼材也好,銅也好,房地產也好,在特殊背景下已經不反映實體經濟,而是交易者抵押套取資金的准金融品種,現在,鋼貿鏈條崩斷,如果經濟繼續下行,銅融資鏈也將岌岌可危。一旦連房地產都大幅下行時,中國銀行業賴以降低風險的抵押貸款將受到致命打擊。擔保貸款已經被證明不是控制風險的萬能丹,抵押貸款同樣不是。
如果沒有真正的信用體系,那麼,經濟下行時,抵押貸款風險、擔保風險,也將此起彼伏,一一曝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