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事件發生於40多年前,是毛澤東時代;而薄熙來事件則是發生在2012年春季,是特色社會時代。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說,我們把二者進行對比,或許有些不妥當。然而,本人最初想到聯繫二者,是有感於4月底和5月初的嚴格控制報導消息而產生的。在自己看來,雖說經過幾十年的特色發展,中國大陸的眾多現象確實有很大改觀,然而,如果我們從政治的角度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眾多問題至今沒有什麼改變。
正是帶著這樣的一種政治、制度、信息公開等問題,讓我們想起了林、薄事件的相似之處。特別是他們在政治制度的角色上,我們很容易說出一個所以然來——雖然,這個變化一直沒有得到分析者的重視。
就林、薄事件對比來說,本人最初的對照,是起源於信息的控制和報導。在我看來,當年林彪事件發生以後,中國大陸政府嚴格控制消息,以致林彪事件發生近半個月後,知道這個事情的人,在中國大陸也不過幾十個人而已,而外國則滿天飛的消息,特別是經過美國之音等報導。然而,中共和毛澤東為了考慮影響等因素,嚴格控制消息傳播,採取逐級逐級地傳告林事件。於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中國大陸發生的事件,大陸中國人自己卻不知道;而外國人卻比我們中國人更清楚。現在,我們對比一下薄熙來事件,亦不難看出一點蛛絲馬跡。中國大陸自3月15日公開事件以來,大陸就一直嚴格控制報導,至今的正式報導,也不過是幾條而已,而先前所謂的「一定會給國民一個歷史交代」,則始終沒有公開的「調查說法」。反觀外國,由於那些地方的自由度,讓外國人比中國人知道的消息還多。外國人都這麼清楚知道事件的消息,為什麼我們只能一直蒙在鼓裡?同樣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事情,為什麼會在40年裡沒有實質的進步?為什麼還是依舊控制信息?
就林、薄事件的發生淵源來說,二者之間亦是極其相似。他們都是專制權力繼承時出現危機,而當事人都是因為無望之時發動逆向衝動之舉,從而改變形勢。林是毛在一步步地圍攻之後,無奈之下敗走麥城,於是有了轟動歷史的事件;薄則是2007年因失意而開始逆動,企圖通過製造一種全民民意的基礎來改變不利於自己的局面。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不是專職繼承的制度存在問題,而是以民選為基礎,想必中國大陸也不會在40年裡重演歷史。比如,美國為什麼沒有發生這樣的事件呢?當年克林頓在2001年卸任前,副總統戈爾希望奪得總統職位,卻因選舉失意而敗於小布希。雖然,他們二人對選票產生了爭議,但是,最後無論是布希,還是戈爾,都服從美國法院的裁決,即法院宣布小布希勝選。
就林彪事件失敗的意義而言,當下中國大陸的教科書都欽定為「標誌著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的破產」。現在一般認為,林彪是積極鼓動和參與者,是文革的催化劑,並且在文革初期受益。然就這樣一個「毛主席的好學生」,最後也不得不與毛澤東公開分歧。現在,對比薄熙來事件,其中的相似亦同。比如,薄熙來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的?又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去做?薄的民意基礎是什麼?薄的意圖究竟是什麼?薄為什麼會在團結一致後發生分歧?....等等問題,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對比的。
就一個時代結局與變化來說,我們知道林事件發生不久,中國大陸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官方說法,比如啟動了思想解放。因此,我們可以說,要追溯後來中國大陸發生變化的基礎,就不得不提及到林彪事件的意義。現在,我們再反過來對比薄事件,亦能夠這麼去類比,甚至可以說,思想解放必定要比從前更進一步。
當然,我們在對比之外,也不得不說,二者之間也是有一些區別的,林是在所謂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代」,而薄事件則是在「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林是沒有嚴格的繼承製度,而薄已經有了制度規範;林是軍事勢力為主,薄則是文官勢力為主。.....
粗略分析,眾多論述還不夠,而有些對比的相同點又因當下環境而沒有詳細論述。最後希望更多的朋友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