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和企業正日益將資金撤出中國,同時賣出人民幣,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這種情況可能會阻礙中國政府為促使經濟好轉而付出的種種努力。
中國央行週二公布的新數據顯示,7月中國國內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餘額較上月減少人民幣38億元(約合5.97億美元),表明中國出口企業不再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部分投資者正在將資金抽離中國。
在過去10個月中,中資銀行有五個月成為美元的淨賣出方。在此期間,企業結匯數量僅達到人民幣1,450億元,大大少於通過貿易順差流入中國的外匯結余(相當於人民幣9,050億元)。
這和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所發生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那時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以及對人民幣的渴望意味著不僅中資銀行收購了通過貿易順差實現的全部外匯結余,還有大量投機性資本流入中國,也就是所謂的「熱錢」。在2008年的頭10個月,中資銀行通過收購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淨增量達到3.6萬億元。
過去,大量資本流入中國是導致中資銀行貸款失控、資產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關鍵因素。眼下,資金正在流出國內,這是導致房地產、股票以及人民幣幣值等一系列資產價格下跌的原因。
與此同時,資金外流導致香港豪宅價格攀升,同時令中國買家遠赴倫敦、新加坡和舊金山等房地產市場「一展身手」。
IT顧問Calvin Sheng最近剛剛斥資人民幣250萬元購置了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套公寓。他說,我到銀行兌換了首付所需的澳元,然後將錢轉賬到澳大利亞。我打算到澳洲學習,你可以將此視作一種平衡投資,以防中國經濟出現任何下滑風險。
他說,他關注中國的外匯管制措施,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這樣小心謹慎。中國政府對進出中國經濟的資本流動施加嚴格控制,不過短期投機性資金還是常常能夠逃過嚴密的監控。外匯佔款餘額變動的情況讓我們得以窺知熱錢流動的方向。
流入中國金融體系的資金數量減少意味著貨幣市場的狀況進一步收緊,銀行想要放貸更加困難,中國政府想要推動增長乏力的中國經濟將更加不易。年初迄今,中國央行已經向中國金融體系注入了逾1.4萬億元的資金,但銀行貸款數量仍然沒有明顯增加。
中國政府研究員張明(音)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說,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惡化的歐債危機、全球金融體系遭受的衝擊以及去槓桿化導致資金湧向安全資產,短期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湧入美國。這些因素令中國經濟遭受了衝擊。
這其中包括越來越傾向於把資金轉移到國外的私人投資者的資金,不過,很難確定被轉移資金的確切數額。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和貝恩公司(Bain & Co.)在2011年的一份報告中對2,600名高淨值個人的調查顯示,將近60%的人已經完成投資移民或正在考慮投資移民。
香港媒體工作者Ann Li剛剛在香港購置了一套公寓。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但它擁有自己的法律,而且不受中國的資本管控。Ann Li說,我們認為這是不錯的資產配置。我的父母在內地有房產和投資,所以我們在香港買下這個房子。我們也有產權和中國政治前景方面的擔憂。
追蹤中國精英財富的胡潤百富(Hurun Report)創始人胡潤(Rupert Hoogewerf)說,中國的富人正在尋求讓自己的財富多樣化。他說,中國的企業家正在投資商業房地產和股票,他們在房地產領域進行個人投資,主要是在美國和香港。他說,未來10年可能將繼續保持這一趨勢。
對美元的強烈需求也促成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重大轉向。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下跌了0.7%,這還是在中國央行頂住市場壓力、未使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的情況下。央行陷入這樣的處境很少見。中國仍然牢牢地控制著人民幣,把國內市場人民幣日交易區間控制在很窄的範圍內。但是在這個範圍內,投資者可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或貶值。
分析人士說,許多中國國內公司正在選擇持有美元外匯收入,而不是人民幣,這使中資銀行購買外匯的規模減少。花旗銀行(Citibank)外匯策略師賀偉晟說,企業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減弱,所以他們持有更多美元收入。隨著人民幣繼續貶值,我認為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個月不會改變。
資本外流也是導致中國資產價格下降的一個原因。上證綜指與去年同期相比跌了17%。房價也有所下降,這也反映了政府為樓市降溫的努力。在中國東部富庶的浙江省省會杭州市,豪華公寓的價格過去一年下降了8%。
資產泡沫的減少長期來看有利於中國經濟。但隨著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促增長上,資產價格下降可能會挫傷投資者的信心和積極性。據數據提供商CapitalVue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企業的募資額同比下降了35%,同期新建住宅建築面積同比下降了13.4%。
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意味著外國資金幾乎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過去,對人民幣升值的期待意味著這些資金會很快被兌換成人民幣。銀行購買外匯的月度數據記錄了這些交易。外匯的購買量低於每月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入中國的資金,這要麼意味著熱錢流出,要麼意味著企業已經決定持有美元外匯收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