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CHINESE中文網訊,一項調查表明,超七成的中國企業表示不會優先錄用海歸。一直以來,海歸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手捧金飯碗」的優質人才。但時過境遷,隨著海歸稀有性的降低,這些精英也迅速貶值成「海龜」和「海參」,一旦回國就很難就業。擁有海外學歷的金字招牌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曾被視為香餑餑的海外學歷為何風光不再?
據國外媒體報導,瀚納仕人才管理諮詢公司中國區總監西蒙•朗斯認為,外語水平是個轉折點,國內大學過去10年的外語教育使外語技巧顯得不再那麼至關重要。
艾薇•王(音)曾在拉夫堡大學攻讀媒體及文化專業的碩士學位,家人為此約花費3萬英鎊。王回國後參加了20次求職面試,她說國內就業機會比比皆是,但月薪不令人滿意,且中國用人單位想要既聽話又對工資要求不高的人。「如今我在一家瑞士公司工作。為外企工作意味著我可以解釋我的工作內容和成績,但在中資企業,我只能保持沉默。」
中國希望拓展策略,聘用講英語或具有外國教育背景的人,同時又希望輕而易舉地控制他們。
據說在用人單位看來,有留學經歷的人往往個性鮮明,或許無法成為他們目標中的順從員工。但朗斯表示,在某些場合下可能恰好相反,「這非常符合跨國公司的管理風格和文化。「許多(在華的)跨國公司可能非常看重獨立思想或稍具個性。」
中國正從「堆得高」、「賣得賤」的文化朝著更加註重創新及消費者驅動的方向轉變。「目前(中國)確實正處於不穩定的變動期。用人單位和員工的文化轉變都相當困難」,朗斯認為,「許多中國公司意識到需要具有國際技巧和經驗的人選,但尚未調整好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吸引或留住此類人才。」
有些公司則在這方面表現得不錯,正從嚴苛等級制轉向更靈活的西方架構,收入、晉升和職業發展更取決於個人的能力或績效而非工作年限。朗斯說:「在銀行和金融領域,許多中資銀行都在主動尋求具有西方行事風格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儘管中國的大學正積極應對21世紀的商業挑戰,但堆積在岸上的「海待」可能無法阻止其他學生選擇留學,(未來)他們在成為「海歸」的道路上面臨的壓力或許會更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