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中國的兩個錯誤思潮(圖)
中國之所以能發展好,是因為政府管得越來越少,國有企業越來越小。而中國之所以還有這麼多問題,就是政府還管得很多,國有企業還很大。
接下來我們看中國這幾十年的改革是什麼?就是市場化和企業家的崛起。計畫經濟就是「強盜的邏輯」,就是你沒有自由。
我在農村的時候,農民養的雞下的雞蛋要賣給供銷社,供銷社都要給城裡人吃的,沒有自由的。農民要種什麼莊稼也沒有自由。
改革以後「市場的邏輯」是什麼?就是給你自由。所以,自由和市場是同一個概念。如果你主張市場就是主張自由,如果主張自由就是主張市場。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區別是什麼?一般認為,私有制下權利是個人的,公有制下權利是大家的。這是不對的。集體是不會行使權利的,國家怎麼行使權利?只有有血有肉、有意識的人才能行使權利。
計畫經濟公有制下,行使權利依賴於官位的大小,消費品的分配都是按照官位區別對待的。出差坐火車,各個幹部坐的車廂也是不一樣的,坐飛機沒有局級幹部坐不了的,家裡安的電話也不一樣,看報紙也看你官多大。
這時候,追求幸福就是爭奪官位,你上去我就上不去,所以要把你弄下來,那個時候鬥爭很厲害。每個人都在忙著怎麼毀滅別人。引入市場之後為什麼發展起來了,不一樣了?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得創造財富。
農民要富,就要看你賣的東西人家買不買,所以獲得任何一分錢都要給人家帶來價值。1984年,糧食就過剩了。
市場經濟之下,如司馬遷所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聚萬者與王者同樂。」就是說,你有千金的財富,可以過上跟諸侯差不多的生活;有萬金的財富,可以跟國王一樣生活。現在大老闆的車都不比市長的差,這就是市場帶來的變化。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過程伴隨三代企業家。第一代是農民企業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一代企業家大部分都是農民,為什麼?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最聰明的人,一個當農民,一個當幹部。為什麼要當農民?因為戶口進不了城市。
第二代,官員下海,變成企業家。第三代,海歸企業家。從製造業、房地產再到網際網路,就是這些人一代一代發展起來。
中國下一步怎麼辦,依賴於我們如何看待改革的成就和問題。中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貧富差距、腐敗、醫療教育等等。這樣,出現了兩種思潮。
第一種思潮認為,改革失敗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都是市場化的惡果。
第二種思潮認為,中國的成功是由於「中國模式」。什麼叫「中國模式」?第一,政府管得多。第二,國有企業大。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突然之間發現自己這麼重要,「中國模式」的說法流行起來了,官員牛得不得了,開始教訓美國人。
這兩個思潮都錯了。「改革失敗論」是否定過去的市場化,「中國模式論」是否認未來的市場化。
中國之所以發展好,是因為政府管得越來越少,國有企業越來越小。而中國之所以還有這麼多問題,就是政府還管得很多,國有企業還很大。
所以未來你只有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繼續推行國有企業改革,讓民營企業有更大的舞臺,中國才有希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