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櫥窗的展示,我看中了那架8×10英吋照相機,並把它請了回來。從那以後,它伴我重遊萬里長城。在數碼相機的時代裡,我選用8×10,無疑顯得格外原始和落伍。不真實性,與其他常用膠片相比,8×10 底片卻有一個能使 攝影師產生強烈刺激的參數比,一張8×10畫面的大小相當於4×5畫面的4倍,是一整卷120膠卷的有效畫面的11倍,比一卷36張的135膠卷畫面總和更大。
8×10顯得有些超級,體積是超級的,重量也是超級的,機身、鏡頭、散頁片盒 、三腳架、測光表、濾色片、放大鏡、水平儀、遮光布這些起碼的器材和必要的附件加起來足有百數來斤,好在我有一輛吉普車,還是那輛往返西藏的北京吉普車。路途中我能把這些器材放在車體內。但是我要拍攝的內容往往是在遠離交通和人煙的地段,那裡山高崖險,灌木叢生,兩個人背著這些器材行過十分困難。汗水經常把背在背上的背包濕透,使相機取景屏的雙層磨砂玻璃模糊不清,到達了拍攝點也不能馬上工作。每當大霧扑來時,水汽把鏡頭的前後鏡全部霧化,使你無法看到清晰的影像。等到鏡頭水汽化完,前面的景象卻已是雲消霧散了。接著大風刮來,只好收起相機下山崗,等下次再來。拍8×10也真太難為我了。郊野外攝影,換膠卷是一件極為頭痛的事,我曾試圖用黑布蒙住吉普車在夜間進行,但星光和月光偶爾會伴著清風掀開蒙布悄悄溜過來,使你過後啼笑皆非。我又試圖在農民的菜窖進口處不中一米見方,上面用幾層黑布一蓋,裡面便成了一個巨大的暗室,不用說星光和月光,就是太陽也休想入內。不過也不必高興太早,當你打開手電筒時會使 你大吃一驚,電筒光束裡的灰塵就像水中的浮游生物,自由自在地四處漫遊。然而。在這個土暗房裡風卻悟出了一個"土"字的真正含義。
傳統而笨拙的操作方式,幾乎是所有的大型照相無法擺脫的缺陷。然而,在缺陷中我雙找到了兩大快感,一是裝片時的手感,二是沖片後的視覺感。8×10散頁片裝片方式是在全黑中進行的,拉開擋板,插上膠片,關上擋板,漆黑中的幾個簡單動作,卻形成了鮮明的節奏,多次反覆進行,像是奏響了拍攝前的小序曲。那些即將要拍攝的景物不斷湧與在自己的腦海裡,影像也似乎已經呈現在這些膠片上。熟練的攝影師裝好一張片子僅用幾秒鐘,不過有時不順手時也會憋得心煩意亂、滿頭大汗,甚至乾脆就把膠片扔掉重來,性情急躁的攝影師還可能會把暗盒砸得粉碎。
視覺上的快感是指在膠片拍完沖洗後,自已第一眼看到的那種心情,你要知道,呈現在你眼前的不是一個膠卷,也不是一條膠片,而是一個完整的畫面,一個看不到顆粒、更看不到網點的畫面,它用不著放大鏡,也用不著幻燈機。質感、立體感、真實感等攝影技術語言頃刻之間滔滔不絕,不過拍攝過程中的任何不足之處在膠片上也就暴露無遺了。
拍8×10,有苦有樂,有悲有歡,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沒有什麼關係,我曾對我的朋友說:拍8×10是我對傳統攝影的一種體驗和感受。為了這個,我計畫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拍攝5-10幅長城作品,傳達我20多年來用中小型相機拍攝長城時難以表達的情感。
- 關鍵字搜索:
- 感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