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照亮戰國末期夜空的一道流星(圖)

 2012-01-07 15: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徐悲鴻作《田橫五百壯士》

(一)

田橫是出身戰國齊國的王族,他和兄長田儋、田榮,都是狄縣(今山東省青高縣東南)的豪族。趁秦末大亂復興故國,田儋、田榮曾相繼自立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秉承戰國養士之遺風,史稱「齊人賢者多附焉」。

後來田儋死於秦將章邯之手,田榮也被項羽擊敗後所殺。田橫聚集了數萬齊國逃兵,繼續與楚戰鬥。項羽進不能勝,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齊。後來田橫趁項羽與劉邦爭戰之際,奪回了大量齊國的城邑,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自己為相,獨攬國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漢。

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

西漢統一後,田橫由於殺了劉邦的重臣酈食其,十分害怕劉邦的報復,就跑到了海州東海縣(今山東即墨縣東北)一島上據守,跟從者有五百餘人。劉邦知道田橫三兄弟早年起兵定齊,他們在齊人中的威信很高,齊賢能者多有歸附。劉邦擔心這些人長期留在海島中,會生後患,對漢不利,於是便下詔赦去田橫之罪,召他回朝。田橫不肯,他說:「我烹煮了陛下的使臣酈生,現在聽說酈生的兄弟酈商為漢將,我很恐懼他會報復,所以不敢奉詔。」他表示願為庶人,與眾人在海島上度過一生。

劉邦並沒有善罷甘休。他一面命令酈商不得為乃兄復仇,並下詔天下,如果有傷害田橫和他的從人的,夷族,一面又派使者繼續前往海島赦免招降,說:「田橫來,分封可以大至封王,小至封侯。不來,就派大兵誅滅!」

也許是為了讓部下免遭屠戮,田橫帶兩名從客隨同漢使西行去見劉邦。走到屍鄉驛站,洗沐完畢,他找了個機會對門客說:「我當初與漢王一起稱王道孤,如今他為天子,我成亡命之虜,還有比這更恥辱的嗎!天子現在要見我,不過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罷了。這裡離天子所居的洛陽僅三十里,你們趕快拿著我的頭去見天子,臉色還不會變,尚可一看。」說完就拔劍自刎了。

劉邦見到田橫的首級後,流下了眼淚,他說:「田橫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繼為王,都是大賢啊!」隨後派了二千兵卒,以諸侯的規格安葬了田橫,又拜田橫從客二人為都尉。不想兩個從客將田橫墓側鑿開,自刎在墓裡。劉邦聞之大驚,十分感慨,並由此認定田橫的門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賢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撫留居海島的五百人。五百壯士從漢使那裡得知田橫的死訊,也都相繼「蹈海」自殺了。這個海島後來就叫作田橫島。

(二)

田橫和他的部屬們不屈不撓的信念和行為不僅驚動了當時,而且成為後世文人墨客筆下的典故與主題。自古齊魯多豪傑,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既傳奇又感人。前秦至漢初是個令後人神往的時代,天下每每有舍生取義的故事發生。然而,那個時代又是充滿義和不義的時代。劉邦在逃難中三番五次把兒子和女兒推下馬車的時候,他不記得義為何物。他心裏裝的也許只有「天下」兩個字。項羽橫掃中原的時候,他早已把諸侯盟約拋在腦後,他心裏想的,也許只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豪邁。

自古以來肉食者們經常宣揚的一些所謂的倫理綱常和煌煌大義,往往只是用於約束芸芸眾生的行為和思想,他們自己,則享受著另一種規則。正如經常為一些「××精神」題字的領導們,他們熱衷於掀起學習這種精神的高潮,但在他們的身上是絲毫看不到這種精神的影子的。

田橫雖是一方割據諸侯,但曾有功於劉邦。楚漢相爭期間,田橫和彭越曾經是後方抗擊項羽的主力,他們使項羽在戰場上陷入被動的局面,使項羽始終無法全力對付漢王劉邦。劉邦定天下後,彭越作為有功之臣受封梁王。田橫雖從未歸附過劉邦,但憑藉其抗擊項羽的功勞,獲得侯爵以上的賞封完全是可能的。況且劉邦急需安撫天下,不會因酈食其的死而一時加害田橫這個在齊地眾望所歸的人物。

所以擺在田橫面前的就是利與義、生與死的選擇。如果擇生趨利,他和隨從門客們不但免受殺戮,而且衣食無憂,體體面面地做官。況且田橫畢生的敵人並非劉邦,而是曾坑殺過大量齊人的項羽。可是他最終做了慷慨赴死的選擇。田橫的死,有捨身取義的意味。似乎有寧死不屈、不願以臣者事劉邦的英雄氣概。但根據其前後言行,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田橫對歸順劉邦最大的顧慮就是他曾以酷刑殺害了酈食其。酈食其堪稱張良第二,屢屢以奇謀良策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田橫當然有理由懷疑品行並不好的劉邦會如何摒棄前嫌來「善待」自己,更別說將來同殿為臣時要面對酈商眼裡不斷投射過來的仇恨。鳥盡弓藏的事情後來果然發生了,若干年後彭越竟被以謀反為由剁成肉醬分送給各地諸侯。彭越後來的遭遇足以證明田橫的憂慮是正確的。

田橫臨死前的一番話至為悲壯,堪與伍子胥的「此頭須向國門懸」相提並論。不管是什麼理由促使田橫做出了最後的抉擇,他的這種決心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推崇的一種生命價值取向的觀念。那時人們也會認為生命誠可貴,但比生命價更高的,不是愛情,也不是自由,而是義。孟軻曾經提出,當生與死、義與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仁人志士的選擇應該是舍生取義。然而真正的舍生取義,歷史上幾人能夠?

(三)

悲壯的序幕一經拉開,就無法停止。兩個從未曾留下任何姓名的從客,儘管事先接受了劉邦的封賞,但他們還是毅然在田橫下葬的墓前自殺。緊接著是島上眾人的集體自盡。田橫的死,緣由是一種對義或氣節的堅持,也可能是一種無法面對故國灰飛煙滅的無奈和絕望。而五百壯士的死則是因為田橫,這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五百壯士的死和田橫的死是不同的。

戰國時養士成風。戰國的養士,形成了以「四公子」——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為代表的人才中心,大量的人才迅速地聚結起來。據史書記載,「四公子」門下的食客都超過三千人。這種傳統延續到了田橫的年代,這五百壯士應該就是田橫的門下食客。田橫向來有「義高能得士」的美名,所以直到齊國為韓信所滅,田氏家族大勢已去,依然有眾多的門客願意跟隨田橫。

雖然向來門客的構成良莠不齊,但是,從孟嘗君門下的雞鳴狗盜之輩,到智伯的門客——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再到慷慨悲歌的荊軻,這些門客們與他們的主人之間實際上結成了一種牢固的生死與共的關係。士人對養士的權貴期望很高,要求他們必須能「知人得士」,不但要求他們在物質方面善待自己,而且要求權貴們能善於識人用人。另一方面要求主人要尊重自己,「仁而下士」,絕不能「以其富貴驕士」。

這麼一來,基於這種禮遇,門客士人對主人的回報往往也是非常豐厚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裡的知己,不是別人,正是指供養他們的權貴豪強。士人中有的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價來完成這種回報。不過像這種五百多壯士集體自殺的情形在歷史上倒是很少發生。

關於五百壯士的死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被騙出海島,走在半道中得知田橫的死訊,在拜祭田橫墓後,在墓前集體自殺。也有人考證說這些人後來和田橫的弟弟一道隱居於離田橫島不遠的小鬲山裡。更有離奇的說法是,這批人駕舟渡過太平洋,逃到美洲,在那裡定居繁衍。在美洲還發現了「田人墓」。當然這種說法過於離奇,不足為信。

現在我們無法得知這五百壯士的社會成分,根據劉邦許以重諾的做法來看,這些人應該都是具有相當才能的人。他們中也許有文人也會有遊俠,也可能有一些掌握某種特殊技能的人,當然也可能有一些沽名釣譽混口江湖飯的閑客。

在這個故事的大結局裡,人人都很悲憤,人人都很絕決,人人都很超脫,悲壯的氣氛到處在縈繞、在瀰漫,誰都無法拒絕這個集體決定,誰都無法徹底撇清自己,這不是一個個人抉擇,所有曾經活躍的個體思想立刻凝固冰封。此時此刻,春秋戰國時期誕生的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豪俠精神在這個小島上轟然劃上了一個巨大的句號。這種精神從此刻起悄然絕跡,後世不再。

(四)

太史公在《史記·田儋列傳》中稱讚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太史公從田橫和五百壯士的故事裡總結出高節與義氣,他進而感嘆天下擅畫者,為何不以田橫與五百壯士的故事作為繪畫題材呢?他的這個願望在兩千年後由繪畫大師徐悲鴻實現了。徐悲鴻作《田橫五百壯士》,或許就是受了太史公的啟發,他借這一畫題表明一種亂世不屈的精神氣概。

来源:《當代人•下半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