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校車援外與國民「干涉內政」

 2011-12-01 08: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就在這幾天,大陸首次出現大規模抨擊、質疑「援外事件」的民間輿論浪潮。事件起於外交部網站發布的一則消息:11月25日,中國援助馬其頓校車項目交接儀式在馬總理府舉行。

網民隨即紛紛表示被震傻、震暈、震瘋,指外交部「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肆無忌憚地往國人帶血的傷口上撒鹽」,一句出自大清的名言「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一時在網上瘋傳。大群網民給外交部打電話,還有網民在馬其頓政府網站留言,「希望貴國能歸還23輛校車給予急需這些校車的中國兒童」。

此情可原。援外校車之「新聞背景」為這組新聞所構成:9月26日,山西校車事故,7名初中生死亡;11月16日,甘肅校車事故,19名幼童遇難;11月26日,遼寧校車事故,35名孩子受傷。

一小撮可愛的網友反應迅速,當即提出了「反華陰謀論」。他們在和官方無信息溝通的困難條件下,自發地為權力辯護,推論出捐贈校車屬企業之商業行為,政府卻挨罵了。但是,校車生產企業斷不敢承擔策劃廣告公然「挑釁公眾」的名聲,只能據實而言,稱企業不曾對馬其頓捐贈校車。

此事饒有趣味,它說明即便是衷心愛政府的網友,也認為校車此時援外大大「不合時宜」;他們由衷希望這麼「二」的、遠遠低於網評員政治水平的事情,不是上級官員幹出來的。

從外交部網站刪除捐贈馬其頓校車新聞這一點看,外交部也知錯了。刪除原因無非有二,一是這條新聞內容有錯,事情不是這麼回事,外交部網站發布了虛假新聞;二是報導內容沒錯,有這回事,但不該發布,僅是發布這個行為不對勁。不管怎麼說吧,承認宣傳工作犯了錯,這一點可以肯定。

「出錯」的原因可能複雜一點。如,外交官「囿於專業」而漠視國情和國內人心,甚至不知道國內幾次嚴重的校車事故及其引發的不安情緒,這就自然使得外交官想不到援外消息會引發輿情震動,外交活動計畫也就不會因國內情況而改變;素來的援外,從不考慮國內與受援國在發展項目上的實際差距,即使受援國在社會發展水平、國民整體福利水平或某個項目上水平上高於中國,也照樣慷慨援助;受援國應本國民眾需求所提交的「先進訴求」,從來都沒引起過借鑒於中國的想法……等等。

名為《校車在哪裡》的童聲合唱轟動全網,這首歌唱道「校車在那馬其頓的校園裡」。馬其頓之所以能獲得中國的高標準校車,而中國本土的孩子卻沒這福分,原因是有個該死的「國際民主」起作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就國際事務乃至某些事涉「兩岸關係」的問題投票,不管國家大小、實力強弱,也不論誰出的份子錢多少,都是一國一票,這壓根就不符合我國價值觀與人際慣例。可就是這「國際民主」的規矩,賦予了一些蕞爾小國頻獲意外橫財的「國民福利」,他承認你一泱泱大國「合法」或「唯一」,就有人給這等草芥之國撒下大把的真金白銀。

選票真是好東西。馬其頓在國際社會有選票,馬其頓民眾在本國有選擇公僕的選票,兩頭一結合,便宜全佔完,馬其頓政府和國民一起樂得屁顛屁顛。

在外交事務方面封鎖信息、不容質疑,國民沒有插嘴的權利,此傳統發揚光大已久,隨著這一傳統的紮實貫徹,歷史上的外交爛事滑天下之大稽。賠本落羞辱,花錢賺噁心的豐碩惡果,不僅「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更極大地損害過國民的基本權益。

名為外交官的這部分「公僕」,比其他官員更具備無視民意的充分條件。外援項目的審批機制是個什麼樣子?對他國援助達到多大的金額才有徵詢民意的必要?連這些正常社會中國民起碼應該知道的事情,國民都不知道。

所謂「外交」,和國民利益息息相關,在民眾有選票的國家,外交政策、外交事項在選舉中的份量舉足輕重。馬其頓校車事件之類,雖說叫做「外交」和「援外」,但這無疑是中國人的「內政」,而侵犯國民知情權,不許國民監督外交,應為舉國上下所不容。

重提在下舊話:在本國國民對內政外交沒有任何「公民責任」之前,在本國政府對本國國民權利尚不能盡到責任之時,中國斷不會成為一個國際上的「負責任的大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凱迪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