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1989年的大學生抗議現場。
在今年初,北京偶然出現過想要開始一場「茉莉花革命」的企圖,不過可笑地失敗了之後,關於中國的革命時機是否成熟的討論就流行了起來。多數人的結論是時機未到。但是看來不過在短短几個月之後,情況有了一些變化。雖然起義看起來還不是迫在眉睫,但今天的情況看起來和1989年的天安門抗議之前的狀態很有幾分相似。於是我列出了下面這個此時和彼時的幾個對比點:
腐敗
彼時:中國(PRC)一直都有腐敗,但改革開放讓腐敗更容易,也更顯眼了。在80年代,取消了許多價格管制,但沒有取消所有的。一些短缺商品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可以以人為的低價進貨,然後再到市場上以高價出貨,賺取巨額利潤。因此,很自然地,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就更加有權有勢。這種機會的不平等和明顯的濫用權力對那些受到影響的人來說顯而易見,也是導致天安門抗議的直接原因。[1]
現在從這裡(大圖)看到一幅隨著時間變化,中國的基尼係數的展示圖。(0是完全平等,1是一人獨掌所有財富)。在1989年,這一係數僅在0.36左右。那一年這一係數急跌,但從那之後就一路高企,達到了0.47──而0.40就是危險線了。中國的一黨專制資本主義和天安門事件以來的經濟增長已經造就了大量的腐敗,讓有權勢者的財富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在地方官員非法征地,不給足補償,為城市(和給出高額回扣的開發商們)融資的時候體現得最明顯。最近的調查顯示這種征地糾紛發生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偏袒、貪污和機會不平等在某些方面比天安門時期要好,但在許多其他方面則惡劣得多。
媒體
彼時:八十年代的中國媒體報導的內容中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從未碰觸過的題材,甚至涉足了腐敗案件。單篇的文章或一檔電視節目就能在大學校園中激起激烈的政治討論。1988年在CCTV播放的記錄片《河殤》微妙地批判了中國文化,並引起了全國性的辯論。當抗議開始的時候,媒體大量報導,甚至對示威學生報以同情。這些因素都讓知識份子們關心的許多話題得以傳播,並讓想法接近的活動家們可以聚集起來。
現在:雖然1989年之後官方媒體佔據統治地位──而且自此之後就沒有被動搖過──新的傳播信息的方式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手機、博客和微博都讓當事人可以直接報導──那些普通人之前聞所未聞的事情也可以被傳播。而像韓寒這樣的博主對這些話題發表的網路政治評論與八十年代的《河殤》等節目起到的作用類似。
教育失敗
彼時:文革之後,大學重新開始招生,而且是邁向更好的生活的敲門磚。但是,八零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朝著市場導向推進,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發現教育沒有讓他們在新的商業領域有更大的優勢。1988年,大學生在畢業分配工作的時候則發現,私人企業更青睞在企業內部有良好關係的人,而不是分配給他們的尖子生。
現在:自從天安門以來,教育已經有所改善,但是情況又一次地接近1989年了。過剩的大學畢業生中有四分之一找不到工作,而如果不上大學,前景也好不到哪兒去。許多人批評大學體系是無用的,很大程度上都關注理論,而沒有給學生提供有用的實際的指導。隨著勞工工資的增長,中國在供應鏈上逐漸上移,這樣才能保證就業率。一些人認為在目前這種思想受到壓抑的氛圍中,要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創新和合作其實是不可能出現的。
通貨膨脹
彼時:1988年的通貨膨脹是令人吃驚的18.5%,而放鬆價格管制意味著漲價的傳言則引起了擠兌和搶購潮。[2]
現在:通貨膨脹在5.5%左右,從七月的6.5%的高位回落了一些。現在沒有天安門那個時候糟糕,但是食品更貴了,房子就不用想了。有3200萬的適婚男人無處覓妻,那些想買房(還有車)的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只有這樣才在婚姻市場上有競爭力。窮人中的窮人只能節衣縮食,否則就入不敷出。
黨內派系鬥爭
彼時:天安門時期,黨內明顯出現了趙紫陽、胡耀邦等「改革派」和李鵬這樣的「強硬派」的分裂。這種分裂在數日後導致了鎮壓。抗議者們看到了這種分裂並能嗅探出[黨的]弱點,而這又讓他們進一步膽大起來。
現在:在天安門之後,黨已經學會要在公眾面前保持團結,讓派系之間的鬥爭,甚至是黨內存在派系的情況都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一時期已經結束,以薄熙來的左翼和汪洋的右翼已經將對對方模式的批評公開化。而中國的大量公眾也表達了對這種分歧的興趣(或瞭解),但是當派系們進一步強化影響力的時候,公民們可能要開始選擇站在誰的一邊。
銀行體系出現裂痕
彼時: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銀行向市場大量放貸。可以預見的是,許多貸款變成了壞賬,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廠是不盈利的。[1]政府在1988年叫停了貸款,緊縮了現金流──許多這樣的緊縮措施可不溫柔。
現在:同樣的情況,然後再放大數倍,現在中國的GDP已經是1989年時的七倍有餘。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是,中國向經濟注入了$5860億進行刺激。在2009-2010年,中國的銀行放出了總計$2.7萬億的貸款。現在,這些刺激計畫在讓經濟恢復的方面看起來很有用,總是如此……直到這些貸款開始變成壞賬。
最近《The Street》上有這麼一篇文章:中國傳來的經濟新聞是足以結束一個時代的令人震驚的消息。龐氏騙局、殭屍、表外報告、次級債和黑社會式的放貸;高企的通貨膨脹、縮水的資產價值、增速放緩──林林總總。加上政府插手市場機制,官員的知情不報,中國看起來正在製造經濟風暴。"溫州最近出現了數十起老闆為了躲債而逃亡的事件──這可以被看做是更大的危機到來的前奏。清華的經濟學者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說他不敢肯定明年的權力交接之前不會出現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
天安門時代和現在的主要不同點:
民族主義和物質富裕
自從天安門事件以來,政府已經相當成功地向青年人教會了民族主義,並把他們培養成只要一談到民主或人權,就是西方想要顛覆中國的陰謀。今天境況相對不錯的年輕人看起來也對電玩和流行明星更感興趣,而不是政治。與1989年相比,整體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毫無疑問是提升了。(雖然有些研究認為他們並不更幸福。)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發生動盪,]他們失去的會比在1989年時的要多。
政府高度敏感,並且有很高的技術水平
中共掌握的技術上的技巧可能被可能出現的革命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超。政府有能力監控並立即鎮壓異議者──這種能力每一天都在提升。如果他們真的受到了某一場突然爆發的運動的威脅,他們可以臨時關閉手機通訊、微博、甚至是整個網際網路──正如2009年他們在新疆所做的那樣。今年年初企圖進行茉莉花革命的時候,北京就對任何威脅──真實的或想像中的──都下了重拳。他們也非常小心,不讓任何他們不能控制的大型集會發生;而1989年胡耀邦的葬禮成為了天安門抗議的最後的導火索。
結論
考慮到現在和1989年的眾多相似之處,再來一場革命看起來是可能的。如果歷史留下了什麼教訓的話,那就是如果怨憤程度已經太強,則僅靠鐵拳是不能獲勝的,一旦有了合適的催化劑,那些被剝奪了權利的人們要聚集起來是很快的。
唯一可能能製造出類似於胡耀邦之死這樣催化劑的,就是受歡迎的領導人溫家寶了。不過,如果這種事發生的話,黨會非常小心;而僅僅是這個可能還不夠。這個[催化劑]得是一件大事,並直接影響到了大量的人。
一件與腐敗或官員無能相關的大規模的災難可能能起到這個作用。今年早些時候的溫州動車相撞和去年的上海大火讓許多人憤怒,並對安全產生了擔心。它們不夠大到可以引發起義,但是這是逐漸消耗了人們的耐心的腐敗和政府試圖掩埋真相的許多「稻草」中的兩根。如果出現諸如核電站泄露,大規模的公眾衛生事故或大壩潰堤之類的事,就有可能壓垮駱駝了。1975年,河南的「板橋潰壩」讓171,000人喪生。如果人們認為那是毛時期的政府無能的體現,一位官員說,現在中國每年平均還是有68起潰壩。
不過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一場來得不巧的金融危機,類似於前文提到的金融危機是在許多人預測之中的。對80後和90後的孩子們來說,生活已經相當不易了,而他們又是在經濟安全被視為當然的環境中長大的。現在就業市場在萎縮,耗時耗力、價格不菲的教育常常是無用的,性別不平衡讓很多男人只能打光棍。更糟糕的是,2010年的工作人口與老齡人口的比例是5:1,而到2020年的時候,這一比率會是3:1,這是《時代》雜誌所稱的「中國的人口定時炸彈」。對許多獨生子女來說,這意味著要在經濟上和體力上贍養兩位父母,同時還要承擔世界上負擔最重的房產。
如果房地產泡沫破裂,讓許多投資於此的「房奴」們血本無歸的話,他們可能就會一夜之間對政治非常感興趣了。而如果出現金融危機,就可能出現和1988年非常相似的擠兌和搶購潮。Fitch已經預測了,到2013年年中,有60%的可能性會出現這樣一場危機。如果比這個時間點再早一些的話,那麼就會正撞上權力交接之時,那也是黨最脆弱的時候。
我要給出一份標準聲明,網路警察們或憤青們請閱讀:我不希望發生起義。我甚至不願冒險對此進行預測。預測中共何時垮臺會讓你看起來像是個傻瓜(請看:章家敦)。而就算起義真的發生了,也不等於黨就不能存活。但是的確開始出現了許多裂縫──金融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這麼說是比喻,也是現實。威權政府的「北京共識」引領了經濟增長,這已經讓黨把需要解決的合法性問題拖延了整整22年,但要麼這樣,要麼那樣,經濟增長總會減緩,合法性問題必須解決。如果是我掌權的話,我會更關注那些根本性問題,在沒有金融或政治影響的時候就去為權利被剝奪的人們舒壓,而不是一味致力於鐵腕統治。
[1] Silenced Scream: a Visual History of the 1989 Tiananmen Protests. Donna Rouviere Anderson, Forrest Anderson. p. 1
[2] Dingxin Zhao.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acgo Press, 2001. ISBN 0-226-982600-2. pp.127.
原文:Parallels between now and the prelude to Tiananmen
作者:在北京的自由撰稿人,推號(@ericfish85)
發表:2011年11月27日
本文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 關鍵字搜索:
- 現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